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学成就和张衡

Posted

篇首语: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学成就和张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衡(78?139年),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的《浑天仪图注》便是浑天说代表作。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能比较近似的说明天体的运行,所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衡不但倡导浑天说,而且还在前人的基础上,着手制造了用于演示浑天思想的的仪器??水运浑象,这对浑天说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起了重要的作用。张衡所制浑象仪是以一个直径约5尺的空心铜球表示天球,上画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互成24度交角的黄、赤道等。紧附在球外的有地平圈和子午圈,天球半露于地平圈之下,天轴则支架在子午圈上,天球可绕天轴转动。水运浑象形象地表达了浑天思想,并解释了若干天文现象。张衡利用当时已得到发展的机械方面的技术,巧妙地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联系起来,即以漏水为原动力,利用漏壶的等时性,通过齿轮系的传动,使浑象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这样浑象也就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张衡的这项创造是唐宋时代得以进一步改进水运浑象的先声,在天文仪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衡于公元132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里面有精巧结构,主要是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八道”(装置在摆的周围的八组机械装置)。尊外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一旦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震动失去平衡而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观测者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据史载,地动仪成功地记录了公元138年在甘肃发生的一次强震,证明了张衡所制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张衡的成就还不限于这些方面。他研究过地理学,曾绘制了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好几百年;在数学方面,对圆周率作过研究,取用过π=10=3.162值;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有不少文学著作,其中以《二京赋》最为出名,在东汉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还是个画家,曾被人列为东汉6大名画家之 一。

相关参考

以下属于东汉时期历史人物和成就的是

以下属于东汉时期历史人物和成就的是_____。A、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B、《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C、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D、柳宗元

科学名家故事 张衡

   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科学史上曾升起过一颗璀灿的明星,他就是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西

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__

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_____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制造地动仪C、华佗发明麻沸散D、《甘石星经》问世答案:A解析: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的发明

下列有关古代发明创造的表述,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古代发明创造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A、东汉华佗被誉为“医圣”,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适用于外科手术B、制造候风地动仪测量地震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是张衡C、东汉时杜诗发明的水排

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知识的萌芽

   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已经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

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学与一行和尚的贡献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俗名张遂。他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因不愿与武 三思交往而出家为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众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化学方面的是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众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化学方面的是_____。A、指南针B、地动仪C、火药D、造纸术答案:C解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

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农业科技成就

   项目        时代     

知识大全 王安石在文学与政治上有何成就

王安石在文学与政治上有何成就?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政治家,列宁也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政治才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得上号的。论文学才能,在诗词和文学上都有杰出成就。王安石(1021年1

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认识实践的一次科学总结?

《内经》综合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地理学以及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理论总结:  (1)天文历法:  ①天文学:天文学的知识与方法不仅影响《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称为“天人合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