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Posted 儒家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俱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著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资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 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 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 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钜的系统工程。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物件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於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簷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络,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著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ppt小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
应该加以保护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总的来说好的多,学习中要有质疑,独立思考,为自己所用,批判继承,不可盲目,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的精神事蹟,做一个正气勇敢的人。

陈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儒家是传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要学派。儒家所传承的以《五经》或者《六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不是一家一派的、或某一个宗教的经典,而是一个文明的经典,即中华文明的经典。自汉代以来,儒家在治国理政、追求长治久安方面的基本观念被中国的历史所选择,受到普遍认同,绝不是偶然的,是以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也显示出儒家的基本观念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套核心价值观是跟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处境和生存条件相符合的,它和中国人生存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是弥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而且是一个乡村宗法共同体的社会,是以家族为主要形式的生活共同体;中国又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重视统一、秩序、凝聚和团结。儒家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适合于这些社会文化的需要。
儒家文化自古以来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士,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孔子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所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在这种精神追求下,通过古代的精神文明规范体系“礼”,而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儒家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因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从先秦两汉开始儒学就不断地传承中华文明的经典,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所以,儒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由不同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共同构建的,但如果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看,我们不能不说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谈看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有生命力的继续继承,没有生命力的就不继承,
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形成适合国家长远发展的开放的文化发展下去。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在我们的心理
在我们的骨头里
在我们灵魂里
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树立一种形象。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
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侷限性,例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阶级意识等,这些落后的文化会严重阻碍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的同一性、民族性、排他性的特点脱离了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束缚著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一样肯定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也有其糟粕,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也就是说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分辨清楚好的和不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注重量的积累,同时也要把握好度。先继承后发扬,把传统文化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当知识来学习。

如何看待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的精髓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如下几条: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逐步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社会的彻底解放的历程。与之相伴随的线索还有1、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型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当今社会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当今社会的负面影响鞭炮与环境,封建与迷信,节日与浪费,太多了。记住:辩论就是高阶忽悠,使劲忽悠你就赢了。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当代中国怎么可能有传统文化呢?这应该是一个伪命题。至于对

知识大全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之关系认识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之关系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

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__

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_____。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B、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C、社会主义制度的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一是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周期的明显影响,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过大;二是经济是投资推动型,不管以前是短缺经济时代还是过剩经济时代,投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在的国情提出了__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在的国情提出了_____。A、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B、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C、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答案:A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谓“三农”是指__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谓“三农”是指_____。A、农田B、农村C、农业D、农民答案:BCD解析:“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

知识大全 你认为当今社会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吗?

你认为当今社会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吗?五伦八德,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有必要学习。但实践这些道理,才是关键。中国人普遍来说,就是冷漠,怕事。我想,这是自私的表现,自己家里的管好,别人家里的不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