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Posted 知
篇首语: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给泉州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02年达到1223亿元。2003年全市GDP为1380.11亿元,2005年全市GDP为1626.30亿元,2006年全市GDP为19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7元增至2.37万元;财政总收入由0.79亿元增至152.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5元增至6100元,年均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至14185元,年均增长12.6%。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这就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回顾三十年历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这几天对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当然对农村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破冰;三十年后的今天,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契机,农村将掀起改革发展的新一轮热潮。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三十年前,城里人的食品还得凭票供应,许多生产粮食的人吃不饱肚子,是小岗村农民的18个指印,启发更太多地区的农民开始了“包产到户”的探索。
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以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现在这些税费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在这些支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里。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机器轰鸣给秋收增添了热烈的气氛,渲染着农民的丰收喜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5个知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相信随着农村改革发展部署的一一落实,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回眸这30个年头,台州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的一座美丽迷人的城市——台州临海,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了大江南北,在这一浪潮下,临海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城市建设
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临海城市面积明显扩大了,小的时候,没有几条宽广的马路,一到下雨天,路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现在,临海出现了好多高层建筑,条条马路宽又广,公交车的环境明显改善,马路边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像一个园林城市,临海已光荣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骄傲。临海市中心也比以前繁华了许多,记得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只有一个东湖公园,能在东湖公园里拍照是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后来,江南长城建成,现在华海、世纪华联又相继落户临海,吉利集团也来临海安家,这些更进一步促进台州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建,身边的这些变化让每一个临海人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创造的成就。
有统计数据显示,临海市中心城市建城区面积由5年前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00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8%,比“九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临海大道、大洋路等一大批城市干道全面竣工,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和数十条次干道合理分布的道路网络。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市政公园、灵湖公园、洛河公园等游园绿地相继建成;紫阳街历史风貌区成为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富有特色的“绿水”城市景观风貌初步形成,临海正加速向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迈进。
二、农村建设
近年来,临海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农村,原来是草房居多,后来是瓦房居多,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许多两层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路边排成一排,放眼望去,宛如一座美丽的商业街,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木等优势产业形成支柱,建成临海农业科技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猛发展。在农村医疗体系改革中,临海政府很好的落实了农村的农医保政策,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由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科学农业生产不断的进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这样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临海农村的发展。
三.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事业上,临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了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启动了农村小学“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临海地区的整个医疗行业位居前列。尤其是台州医院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使台州地区的整个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不仅使临海迅猛发展,祖国的每一块土地都发展迅速。但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改革开放给绍兴带来的变化
依靠市场崛起的乡镇企业,是绍兴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绍兴传统手工业项目繁多,历史悠久,其中酿造、印染、锡箔和丝绸纺织等业,尤为发达。50年代中期,农村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副业社和部分农业社一起,从事工副业生产,乡镇企业由此萌芽。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全地区将一部分工副业企业转为社、队办企业,又新办一批社、队企业,此为乡镇企业之前身。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70年代后期,社队企业外部环境逐步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抓住大好时机,利用传统优势,制订一系列鼓励、扶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强社队企业主管部门建设。1977年8月,成立绍兴地区手工业社队企业管理局。1979年12月,改设绍兴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10月,绍兴撤地建市,设绍兴市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3月,社队企业改名乡镇企业(包括区、乡、镇、街道、村、村民小组及个体、联户办企业,下同),绍兴市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绍兴市乡镇企业局,为绍兴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对乡镇企业履行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各县(区)也相继设立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区、乡、(镇、街道)设立工业办公室或经济委员会,对乡镇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市场的需求、良好的基础以及政策的扶持和组织的保证,使绍兴市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迅速发展。1979至1986年,绍兴地区乡镇企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6.06%,1982年突破10亿元,1984年达20亿元,1985年为40亿元。至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64.62亿元,比1978年增加20.71倍;利润总额5.11亿元,增加1009倍;固定资产原值12.25亿元,增加11.85倍。此后,中共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的政策,提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内部管理为基础、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战略转轨思想,使全市乡镇企业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87至199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58亿元,其中技术设备改造占69%;460只产品通过省(部)级以上新产品鉴定;8家企业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36家被企业评为部级、省级和市级先进企业。?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体企业为主导,工业企业占大头,轻纺工业为支柱,骨干企业挑重担的特色。1990年,全市有村以上集体企业(指区、乡、镇、街道、村及村民小组办企业,亦称乡村企业,下同)9339家,产值112.87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固定资产原值30.52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相应项目的18.73%、87.58%和92.51%;有包括纺织、建材、机电等24个大行业的乡镇工业(含村以下个体联户企业,下同)企业25650家,产值11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0.37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相应项目的51.45%、90.04%和92.04%;有棉、麻、毛、丝、化纤等纺、织、染、整配套的村以上纺织工业企业1746家,产值64.7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亿元,分别占全市乡村企业相应项目的20.76%、63.17%和48.77%;有年产值超100万元的乡村工业企业1697家,产值96.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2.16亿元,分别占全市乡村工业企业相应项目的20.17%、84.8%和77.17%;有年利税超100万元的乡村企业213家,产值33.1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6.35亿元,销售税金1.61亿元,利润总额2.57亿元,分别占全市乡村工业企业相应项目的2.28%、32.31%、56.94%、36.38%和67.23%。(见附表①乡镇企业概况表;②乡镇企业基本情况表)?
乡镇企业,贡献于国家、造福于社会、致富于农民,对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56.83%,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4.05%。1985至1990年,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23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67.85%。同期,乡镇工业企业发电82.9亿度,占全市发电量55.98%;生产氮磷肥87217吨,占36.48%;中小农具1076万件,占85.4%;布24.67亿米,占85.83%;毛线143.11吨,占69.9%;呢绒2056万米,占85.19%;服装10279万件,占76.41%;丝 织品22888万米,占48.24%;水泥233万吨,占59.13%;石灰485万吨、砖134亿块、瓦17亿片,均占100%。1979至1990年,乡村企业提供农村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公益开支和补农、建农资金139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农、建农资金4.29亿元。以此为基础,全市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建制镇由11个增加到81个。同期,乡镇企业发放工资和下拨贴农资金,使农民得益累计57.83亿元。1990年,乡镇企业职工71268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2.18%,职工人均工资158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54元,其中27.04%来自乡镇企业。同年,全市有生产出口产品乡村企业642家,比1985年增加6.83倍;14个大类、3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通过20个口岸,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产品销售额14.08亿元,增加40.92倍,占全市社会出口产品销售额的508%,其中直接出口12.44亿元,增加124倍。?
乡镇企
改革开放给延边带来的变化?
诚挚地问候您的祖宗,你烦不烦呀?一样的问题翻来覆去的问!你快点安息了吧
改革开放给合肥教育带来的变化
人人都有书读了!大学生比以前的高中生多了!大学生的素质比民工低了!
改革开放给攀枝花带来的变化
相关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攀枝花专业市场发展回眸
买小商品到五十四小商品批发城,采购建材家居到博美华龙,要买电脑到温州商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专业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了各种小商品批发城、精品服装城、鞋城、百货批发城、建材批发市场兴盛的繁荣局面。三十年改革开放,从票证时代到供需两旺的变迁,让人感慨万分。
一
30年前,我市社会商业网点非常少,居民购物难现象严重。年过七旬的许桂花老人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商店经营肥皂、白糖、盐等生活必需品,种类很少,必须凭票证购买。每次还得排长长的队,有时排到自己时,东西都卖光了。”
建市之初很长一段时间,攀枝花的商业网点存在布局不够合理,区域网点数量偏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国营和企业商店是那时的商业主体,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营的进一步开放搞活,全市的商业网点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1979年,渡口桥南、瓜子坪、东风形成小型农贸市场。近郊农民背着蔬菜、水果等沿街巷、路段出售。许大妈说:“自由市场里可以用现钱买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用排长长的队了。”
第二年,我市第一个农副产品室内市场--华山市场开业。随后,在炳草岗、荷花池、金江、大渡口、五十四公里、五十一公里等地相继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集贸市场,年成交量5000多吨,成交金额300多万元,上市品种近百个。
而五十四汇集了百货公司、烟草公司、糖酒公司等,在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保障了攀枝花人的吃穿用,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
特别是在1985年以后,商业网点设施和市场建设多年徘徊不前的状况有了改变,一批新投资的商业设施项目先后开工,到1990年,全市新建了5个大型商业网点设施。
二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小艳在渡口商业街租了一个摊位卖服装:“一到周末,人山人海,生意好得没法说。”这个时候,商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许多个体经营户开始加入到商业经营中,形成国营、集体、个体三者自由竞争的局面。专业市场在这轮深刻的变化中蕴孕而生。全市商业网点大幅增加,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攀百大厦、糖酒大厦、渡口商场(新楼)、渡口饭店(新楼)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建成投入营运。到“八五”期末,全市商业得到较快发展,批发商业企业总数633个,商业网点1137个,从业人员11746人。
1997年-2000年间,全市专业化市场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相继建成了密地粮食批发市场、金江综合农贸市场、三众钢材批发市场、五十四小商品批发市场、统一家具广场、德铭商业城、渡口桥北水果批发市场、西海岸建材市场、攀西商厦等。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连年丰收,为消费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农副产品基本达到自给有余,工业品货源充裕,质量、档次大大提高。攀枝花多年的“短缺经济”宣告结束,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
三
8年前,走南闯北的张相富从老家湖北孝感来到东区五十四开始做袜子批发生意,当时他看中的正是攀枝花还没有小商品批发城的商机。“刚开始,这里是一个简易大棚,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十户经营户,经营的品种很少,生意很清淡,一个月的营业额才一两千元。”回忆当初来攀创业时的艰苦情景,张相富记忆犹新。
2004年,张相富所在的批发城实施就地升级改造。第二年,他告别了昔日破旧不堪的大棚,搬进了装饰一新的批发城里,继续着他的致富梦。新批发市场营业面积由400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12000平方米,安装了自动扶梯,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得到提升,市场逐步规范,经营环境好了,老张的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现在一天的营业额有2000元左右,比刚来时一个月的营业额还高。”张相富为自己当初选择在东区从事批发经营的明智之举感到十分“得意”。现在,到他店里来批发东西的,不仅有攀枝花本市的经营户,还有西昌、会理、会东、元谋、大姚、华坪等地的商人。随着市场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五十四批发市场汇聚了浙江、湖南等越来越多外地商家入驻。
现在,五十四小商品批发城正逐渐成为攀西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有经营户502户,营业面积12000平方米,从业人员5000多人,涉及服装业、百货业、首饰业、食品业等,年交易额2亿元。
2000年以来,随着攀枝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我市加快了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的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和外来投资者对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加大投入,全市的各类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继建成了攀西建材城、元亨家居广场、博美华龙家居装饰城、五十四小商品批发市场、华山综合批发城等专业市场。
与此同时,城乡零售市场不断发展,零售业态从单一走向多种多样: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邮购、网购以及城乡集市贸易、小商品市场等应有尽有。
近年来,随着温州商城、泰隆国际商城、德铭阳光、东方新天地等一大批商业设施的投入使用,全市新增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品市场及超市。这不仅使我市出现了新型业态的大型商城、超市、新型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市批发、零售业水准,也促进了我市高、中、低档商业区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各种小商品批发城、精品服装城、鞋城、百货批发城、建材批发市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市及周边地区中低档生活消费品的主要来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市场的发展,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城市辐射功能。
其他资料:
:pzh.gov./Article/pzhxwcj/200811/44818.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改革开放给厦门交通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交通委系统全体同志,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了很多工作,成就显著。同时,金组长指出,交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厦门的交通虽然发展了,但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还要继续努力,发挥更大作用。厦门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发展厦门交通事业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厦门市交通委要继续按照省委、交通部的总体目标,尽早搞好交通规划,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交通部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我的政治作业,不错了啦
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
点点滴滴的历史见证,汇成涓涓细流,贯穿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长河:从“瓜菜代”式的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农民这些温暖的记忆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十个“一号文件”。
从大包干分田到户、专业户蓬勃而出,到“洗脚上田”办企业……亿万农民告别饥饿,奔向小康
记者来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家。今年67岁的老汉,仍记得那份摁有18个鲜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合同书:“我们分田到户……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这份合同书如今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今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6500元,严俊昌老汉说:“没有包产到户,农民就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就没有后来的发展。”
小岗村的突破,具有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第一个“一号文件”发出后,有的农民当天到城里书店要买本“包产到户政策书”。在“农村学大寨”的山西昔阳县,群众说:“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头儿不干,咱大家干。”1983年和1984年的“一号文件”又进一步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后,俺农民吃饱了肚皮,就有了新的想法。最早我和村里一些人偷偷地跑运输、卖石子、织毛线,有的甚至躲到山沟里办企业,挣了钱不敢存银行,整天提心吊胆的。到底允不允许私人买拖拉机和汽车,允不允许私人跑长途运输,允不允许合伙入股修鱼塘按股分红,允不允许办社队企业……大家伙都盼着上面给个准信。”河南省米河镇小里河村村民张春旺是全省第一批乡镇企业家之一,他回忆说:“很快,‘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答案。1983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放活农村工商业,1984年的‘一号文件’鼓励发展社队企业,鼓励专业户生产致富,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大家伙一听,可真提劲!一下子办起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企业。”
在珠三角,在苏南、温州,以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乡镇企业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今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超过500亿元。这个村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别墅村”,想起改革开放前办企业时“白天关门应付检查,晚上加班加点生产”的日子,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感慨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实事求是是灵魂!”
种粮大户、养鸡专业户、蔬菜专业户……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想当年,不让种花,说是‘资本主义的草’,农民种一回,公社割一回。”在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河南鄢陵县,柏梁镇的“花王”姚清然回忆说,“1985年的‘一号文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而1986年的‘一号文件’又强调增加农业投入。随着逐步取消了对俺农民的指令性种植计划,花卉种植开始大发展,出现了许多种花、贩花的专业户。”姚清然五兄弟渐渐分工:老二、老三和老四出门卖花当“花商”,老五在家制种育苗当“花工”,老大负责生产仍当“花农”。如今,五兄弟都买了小汽车。
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阔步发展,又一次带来乡村巨变,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30年前的一天,江西靖安县宝峰村农民李科堂用一辆借来的拖拉机把新娘拉回了家。“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儿子结婚,能用10辆小汽车把媳妇娶回家。”他感慨道,“真像做梦一样。” 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从农民建造“告别田赋鼎”“告别田赋纪念碑”,到负担卡内容的变迁……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农村改革始终不断推进。1986年以后,中央审时度势,先后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小城镇经济、深化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导向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历次党代会和全国两会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强调。
随着一次次农村改革的能量释放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党中央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由于农民负担沉重,部分农区干群矛盾突出。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的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历史性地实施“两减免(减免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着眼于减负增收,自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
农村改革探索实现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16万元,先后铸过两个鼎--“告别田赋鼎”、“恩惠鼎”,则是以“多予、少取、放活”为特征的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生动注脚。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为什么"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
知识大全 以“改革开放对晋江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为主题,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
以“改革开放对晋江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为主题,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
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给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民国军阀混战分为两个阶段:1、北洋军阀时期:自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开始了争权夺利,比较著名军阀战争包括,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2、国民党新军阀时期:
为什么说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1978年年12月29日颁布,并于1979年9月1日起施行。不知道是不是属实,你再参考下独生子女政策会把什么问题带给社会
知识大全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但是,在客观上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的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但是,在客观上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
中国道路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中国道路带来的变化有哪些!飞速发展的交通,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相应的带动了经济增长,拉动了旅游、酒店等消费.发达的道路交通,也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交通
改革开放带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我看改革开放30年“你我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便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如是说。思想不是物质,物质在交换中保持数量的平衡,思想却在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迅速发展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发生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党领导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
改革开放30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军事技术水平勉强相当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海军完全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甚至拱卫近海都力不从心,海峡对面的的海军力量都要强过大陆好几倍。改革开放到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我国国有企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形式。建国前的根据地工业及建国后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官僚垄断资本及赎买民族资本,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