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谈谈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Posted 文化

篇首语:人生要事在于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谈谈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线等!谈谈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住宅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住宅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必须放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背景中观察。
建筑设计师在运用钢筋、水泥的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和理解融合进具象的建筑中。
中外建筑中的一些败笔,大多须从文化层面进行反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应该有灵魂的。文化的素养,决定了人的气质;文化的积淀,是否就是住宅建筑的灵魂呢?本刊就文化与住宅建筑设计的关系,采访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讲师林峥先生。
文化在特定的建筑背景中表现
《住宅消费》:我们曾从住宅功能和外观两个方面探讨了百年住宅如何设计的问题,这次,我们设想从文化层面来进行探讨。请问住宅设计如何表现文化的元素?
林峥:文化表现为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所以住宅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必须放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背景中观察,组成文化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表现才有意义。我们正在设计的云南丽江束河项目,就是综合考虑了纳西族文化包括古纳西族形成的东巴文化、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并通过物质实体———小桥、流水、街道和民居表现出来。
《住宅消费》:上海有哪些建筑真正体现出海派文化?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文化应该有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请问海派文化对当代建筑设计师有何借鉴和影响?
林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内涵。在建筑上表现为海派建筑文化,这是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上海百年来的近现代建筑奠定了丰厚的建筑基础,典型的有外滩的公共建筑和石库门的里弄住宅。新时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海派建筑,以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最为典型。此外还有上海图书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科技馆等一批优秀文化艺术设施。
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引用中国九宫格,配以晶莹剔透的全玻璃外墙,弧形屋顶造型呈大鹏展翅状,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上海博物馆引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创意,整个建筑由方体基座和出挑的巨型圆顶构成,远观整个建筑犹如古朴而凝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浦东开发过程中洋设计大量涌入,带来了新的技术,而在文化上则更多地受到本土的影响,金茂大厦犹如摩天的密檐宝塔,世贸中心在空中勾勒出一个月亮门。上海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这些优秀的建筑设计,都是当代建筑师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中外建筑中的一些败笔,大多须从文化层面进行反思
《住宅消费》: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有哪些建筑在设计上是败笔?
林峥:这是一个同仁普遍回避的问题。今天,在新消费主义的国际浪潮下,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我国不少城市的建筑正在走向一种文化的偏失,人们及其建筑师们,或者追求各种各样“之最”,或者寻觅另类独特,甚至以丑为美,或者制造超现实的梦幻场景,或者表达虚伪的威权主义,或者摹仿奢侈和浮华,或者把玩戏剧化的夸张和俗趣,或者卖弄异国的风情和营造假洋景观。这样的建筑是没有审美价值的,不能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是失落的空间。
在白宫的故乡美国,只有一座白宫,而在我国的城市里我们竟能找到数以百计的白宫和类似白宫的官衙建筑,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不少乡镇,政府机关也堂而皇之地驻扎在显示威权的欧风宫殿式建筑中。
站在埃菲尔铁塔上,可以看到巴黎城区有一栋方形的高层建筑,法国人认为这座建筑是一个败笔。如果我们大多数的设计师能够从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能够从中外建筑的败笔中吸取教训,则会大大减少我们的设计失误,把文化和美传承下去。
《住宅消费》:为什么我国目前缺少像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那样具有民族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经典住宅?
林峥:住宅必须放在时代的背景中去考察。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代表了特定时代的文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消费时代,注重时尚追求。快餐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设计师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和积淀。当然,百年住宅,百年经典,还是百年之后让历史去评说吧。
《住宅消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这是否说明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住宅产品的品质?
林峥:古罗马维特鲁威早在《建筑十书》中就对建筑师的文化素养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信息时代的设计师同样需要文化素养、充满智慧的头脑和超绝的表现技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为一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引申开来,有素养的作曲家运用音符、组成旋律、形成乐章,最终成为名曲。有文化素养的建筑设计师在运用钢筋、水泥的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思考和理解融合进具象的建筑中,从而谱写出高品质的住宅乐章。
民族文化的积淀,就是中国住宅建筑的灵魂
《住宅消费》:当今住宅建筑设计如何延续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
林峥: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在广纳国际多元文明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责无旁贷地传承光大本土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艺术。社会的现代化不能离开文化的根和本。
在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包括艺术方面的元素、符号、语汇、肌理、文脉、概念、理念、思想、精神和意象,这些资源举世无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足以显示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还要防止认识误区,是积极传承传统,而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可以去刻意地追求假古董和伪传统。传统固然美但毕竟已成往昔,创新的本质是承旧立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这是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的文化态度。
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后人负责。
《住宅消费》:文化素养决定人的气质,那么文化的积淀是否就是百年住宅应该具备的灵魂?
林峥:的确如此。文化素养决定人的气质,一个人可能不是很漂亮,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她很耐看。同样,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无数传统纹样———梁枋、斗拱、云头、雀替、昂嘴、石鼓、台基、柱础、墙檐、屋脊、砖雕、线角、贴脸、仰尘、饰面、彩绘、门墩、窗牖、隔扇、瓦当和藻井等等。这种种的传统纹样若经现代审美思想的加工和再创造,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素材。这些文化艺术元素,经过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建筑设计大师的创意,融合进具象的住宅建筑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元素以及设计师的文化思想,在具象的住宅建筑物中沉淀并逐步显现。这样的百年住宅,尽管经历风吹雨打,依然能够从其细部中辨认出它的文化含量以及它的历史价值。文化的积淀就是百年住宅应该具备的灵魂。

谈谈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干、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广普通话(国语、mandaren)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华文中,“国家”既包含着“country”,也包含着“nation”,同时包括了“state”的意义,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国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忠于祖国的观念与爱国主义的情愫有很大好处。在华文中,“人民”一词有自己不尽相同于“people”的含义,而且“人”与“民”各有不同的乃至划分等级的含义。这些知识与思考,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语言大有帮助。越是有志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越应该理解并善于运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统,趋利避害,将大胆变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我的河北南皮同乡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所信奉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等原则,也许在学术上是浅薄的与有懈可击的,然而却是语重心长的。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举例谈谈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
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发扬、推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讲,汉字是中国文化继承的可靠保证之一。
例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和流传下来的。

建筑风格与各国文化的关系?

是文化影响的建筑风格,而且像各国的服饰和名族习惯也都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考试题,急。在线等。

我不明白:老师和学校是要考你、还是考我们啊?

谈谈《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p19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成功、最吸引人的一部书。之所以是因为她是皇家的一部谜书,是为太子学习接班用的掌权知识教材。她借用贾家隐喻历代的皇家,借用宝玉和十二钗隐喻了历代皇帝和皇族。她以戏曲形式表现了历代皇家的轶文秘史。她更进一步以白话文接近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谜语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融汇于皇家的思想教育。她至今已成为国学中的显学,文化界的重点学术。她是封建统治者总结的最精华、最成功的皇权政治术。她的创作和发行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虽然未过百年、中国便结束了封建社会。但这部书的传承文化和学术思想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很多伟大的意义!

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教育既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以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基础,...

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急!在线等!

那我还真有点搞不懂,应该圆林是属于中国的,与文化没关系吧?能说明白点吗?

试分析古典时期器具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一 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
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1 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文化人,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自周秦以后2 000余年,基本上没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用理性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
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不仅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又如室内装修的“彻上露明造”。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之中。因此,很多时候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构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情况下,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
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行。这种“二维”审美特点,是真切认识古建设计的一把钥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以西方审美观点来判定中国建筑的误区。
2 恒久变易观念
农业社会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好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反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
反观建筑,恒久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不变应万变、世界在改变而我心以不变待之等心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同样应用。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适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与恒久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并形成“寓变易于保守之中”的特点。历代革新,无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复古以变今”的思路。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华文化在古与今、常与变的问题上的独特表现。
建筑则一方面推行灵活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则渐渐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造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足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化框架之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深刻的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重感受、注重点拨与觉悟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个层次。例如,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 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 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注视。
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总概念之下,似乎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详细划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
此结论,则是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初步看法。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为什么中国要通过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等平台交流文化

政治问题寻求答案: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为什么中国要通过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等平台交流文化?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

知识大全 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并说明我们今天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并说明我们今天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

知识大全 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

知识大全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谈谈我国在社会组织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谈谈我国在社会组织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1.如何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傅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

居住文化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人类住进了房屋,就意味着人类以自己创造的文化手段把自身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来看待居住问题。事实上,居住从来就是一个普遍的综合的文化现象。居住文化同其他任何文化一

居住文化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人类住进了房屋,就意味着人类以自己创造的文化手段把自身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来看待居住问题。事实上,居住从来就是一个普遍的综合的文化现象。居住文化同其他任何文化一

环境文化与法治德治有何关系?

环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和道德体系来实现。环境文化即是遵循自然法则维护群体延续的文化,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德”,是将自然法则视为我们自觉行为的准则。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法”,就要坚决维护

环境文化与法治德治有何关系?

环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和道德体系来实现。环境文化即是遵循自然法则维护群体延续的文化,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德”,是将自然法则视为我们自觉行为的准则。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法”,就要坚决维护

知识大全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之关系认识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之关系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稳定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功能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稳定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功能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