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中国的酒文化

Posted

篇首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中国的酒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也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

1.历史渊源

①杜康是中国的酒圣,杜康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被誉为“中国酒宗”。

②洛阳是中国酒文化的故乡,最早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宋人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中古之时,未知曲蘖,杜康肇造,爰作酒醴,可为酒后,秫酒名也。”

小故事:根据古人的记载,酒的发明出于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即树心被朽空的桑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

2.酒文化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

①敬神祭祖: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②战事必备: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而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

①周公旦编写的《酒诰》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其中提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

②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

3.酒文化与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礼”与“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礼”和“德”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①三巡之礼: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因此“酒过三巡”的深层含义应是:酒已经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谈正事,没有正事的话,也就应该散了。

②酒桌礼仪: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酒桌上讲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

中国酒文化的精粹:酒令

①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征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

②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4.酒文化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

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

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酒神精神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

1.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2.“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曾写下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酒豪”杜甫的《独酌成诗》道:“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4.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5.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6.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温馨提示:劝酒需谨慎

1.劝酒与敬酒

①河南、西安等传统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边的东北、山东、河北等省市地区,劝酒、逼酒的风气极为盛行,因为逼酒构成刑事犯罪的不胜枚举;而粤港澳及江浙一带,劝酒风气相对弱一些。

②现代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2.法律规定

劝酒需谨慎,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①强迫性劝酒: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在饮酒过程中有明显的强迫性劝酒行为,如野蛮灌酒、言语要挟、刺激对方、不喝就纠缠不休等,导致饮酒人伤亡的,参加聚会的人中应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组织者、劝酒者、同饮者均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

②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明知对方身患疾病不能饮酒,仍再三劝酒,劝酒者的过错由此加深,则需按照《侵权责任法》承担侵权过错责任。

③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对于那些喝多了已经丧失自我照顾能力的人还要自行回家的情况下,要在酒后尽到劝阻、照顾、护送和通知义务,如果明知其独自回去会有危险而放任该行为发生,那么在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赔偿责任。

④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我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对于开车的朋友,在其属于醉酒状态时,如果未加劝阻就有可能承担由此引发的相应法律责任。

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万物之有无生死变化皆有其“道”,人的各种心理、情绪、主张、行为亦皆有道。喝酒也自然有酒道。

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饮酒适度,饮酒时礼让长者尊者,但不可“强酒”,随各人之所愿,尽各人之所能。现下的酒桌文化应该提倡这种思想,将中国酒道精神传承下去。

刷题巩固

01

画圣:吴道子

A. 酒圣:杜康

B. 茶圣:陆游

C. 武圣:张飞

D. 医圣:华佗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日韩流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日韩流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在说日韩流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之前,我想先说说中国古典文化对于日韩文化的影响,日韩的文化得以形成可以说中国文化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日本和韩国,日韩文

知识大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国内企业文化形式有哪些影响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国内企业文化形式有哪些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有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中国文化有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_____答案:正确解析:中国文化有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故本题正确。

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稳定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功能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稳定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功能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

知识大全 中国和美国的酒文化

几位美国商界的朋友跟笔者曾提起过他们疑惑:在中国做生意,大家在酒桌上喝高了,还怎么谈生意?笔者解释说,入乡随俗,在中国很多地方,没喝高又怎么谈得好生意?酒,这一人际交往润滑剂,在大洋两岸大相径庭的表现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

知识大全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四大文明又是什么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四大文明又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

知识大全 中国的酒文化你真的了解么

知识大全 中国真正的酒文化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A、《四库全书》中的“四库”指的是“经、诗、子、集”B、“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