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三月三放假吗 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
Posted 知
篇首语: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三月三放假吗 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畲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尤以壮族最为隆重。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传说这天是盘古、黄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诞辰。
农历三月三,也是壮族的歌节。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在广西是法定假日,那么2018年三月三放几天假呢?三月三是怎么来的?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2018年三月三放几天假?
2018年“壮族三月三”期间,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4月18日、19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放假。4月20日(星期五)与4月15日(星期日)调休,4月15日(星期日)上班。
即2018年“壮族三月三”放假时间为4月18日(周三)~22日(周日)。
三月三的由来一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的由来二
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的由来三
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 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三月三的习俗
包五色糯米板
说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
三月三当天,南宁的街头早餐店也可以见到。
抢花炮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到民族中间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活动。据考证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列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姑娘们亲手绣漂亮的绣球,那绣球多彩精致,每一片花瓣上都绣着精致的图案,一针一线,都包含了姑娘内心满满的情爱,姑娘把自己的心事,以及对爱情所有的美好期待,都装进了绣球里。
在对歌的时候,姑娘遇见了中意的男子,她就把绣球抛出,那美好的爱情随着绣球,在充满浓情爱意的空气里,划开了一道飘着桃花香的弧线,轻轻地落入情郎的手中。
打扁担
“打扁担”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当地各族群众通过“打扁担”活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碰彩蛋
相关参考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
三月三在壮族人民特别隆重,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还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包五色糯米:
三月三相传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农历三月三期间,民间有踏春、交友、宴宾、祭祀、欢庆、农耕的传统习俗。一、三月三为何叫上巳节人们对农历三月三的第一感觉,应该知道它是上巳节。古先秦时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这一天,广西人民不但有小长假,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和各种美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月三有哪些特色美食,一起看看吧。壮族三月三的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
节日起源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当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
说到三月三是什么节日,相信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其实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有吃地菜煮鸡蛋、乌米饭等习俗。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与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过节美食必不可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