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节日习俗

Posted 端午节

篇首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节日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我国各地,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一起了解下这些逐渐被我们淡忘的节日习俗。

端午节的节日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佩豆娘

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栓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躲端午

躲端午,旧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宋代似已形成。

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斗草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后斗百草愈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跳钟馗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各地食俗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吃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

知识大全 国内部分地区过端午节的特色风俗习惯

广东从化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云浮市新兴县: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阳春市有一年一度的“

知识大全 端午将至,这些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过端午节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形式之一,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各地还形成了自身独有特色的端午文化。各地端午节习俗挂菖蒲插艾叶在端

知识大全 端午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小长假就在眼前了,大家也都盘算好了端午节怎么过。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迟到了端午节的粽子了,那么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有哪些呢?除了吃粽子咸鸭蛋你们那还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知识大全 端午节饮酒习俗

知识大全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

知识大全 端午节起源龙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多起于汉代,兴于晋唐,流传至今。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到了宋朝,又因皇帝的下谕和对屈原的追封,使纪念屈原的说法广为流传,似乎已成为正宗起源。其他的说法只限于某一地域,在历史长

端午习俗与人体健康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故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在这一天,中华大地不论天南地北,人们都按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粽子,用白酒加雄黄相饮,采集艾叶菖蒲插于门头,还要举行规模盛

知识大全 端午节成“粽子节”部分习俗渐行渐远

  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 &ems

知识大全 端午节的5个传说和16个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