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

Posted 织女

篇首语: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和伟大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情人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少女们往往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这是一种至纯至真的情感,又赋有一种极为浪漫的色彩,让人辗转反侧,情思绵绵,心绪无边。也正基于此,千百年来,这种情感一直在民间流传,既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并成为一个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传统节日。

  不同的是,如今的一些少男甚至是一些更大的人群都加入到了这个节日里,有的是为了婚配,有的是为了情人,有的是为了子女,还有的是为了漫长的相思……诸如此类,不一而是,使人陡然间增添了无限的感慨。真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月七日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在我国的许多史书中,对这个节日的由来,有着较多的说法。一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一说起源于汉代,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同时,人们还认为传说的原发地在南阳。

  其一是说,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的南阳。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彼织女,终日七襄……?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二是说,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其三是说,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

  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以上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其四是说,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就曾于南阳城西麒麟冈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颇喜欢牛,即以养牛作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斗牛的形象。如此源远流长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其五是说,“七夕”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如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其六是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并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地说,“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日月星辰的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从先秦到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于是便流传开来。

  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终不得聚,世上的人们不忍心他们这样凄楚眺望,于是便有了七夕节的种种传说,并一直流传至今。

七月七日七夕节的传说

  有关七夕节的传说很多,甚至于一些少年儿童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躲在葡萄架下,就可以听到他们窃窃的私语声,由此也导致七夕节传说的广为传播。

玉帝说

  传说,在遥远的上古时期的一天,天空碧蓝如洗,万里无云。玉帝举目远望,感觉一点色彩也没有,太单调了,于是,就吩咐他的7个女儿纺纱织布,给“天”做件衣服。7个女儿领命而去,但最终织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还是很单调,这使得玉帝很伤脑筋。很快,事情有了转机。

  在玉帝的7个女儿中,最小的妹妹是个有心人,她在花园里发现了一种开着7种颜色的花,于是就采了许多这种花,把漂亮的颜色染到纱支上去,终于纺出了五彩缤纷的彩纱。姐妹们都很高兴,夸她手巧。大家决定,平时让“天”穿白色衣服,下雨时穿灰色衣服,早晨和傍晚穿彩色衣服。这样,天空就出现了绚丽多彩的颜色。

  玉帝知道后,龙颜大悦,于是便将最小的女儿封为“织女”。这样,就更激励了织女。以后织女每天织布,织累了,总要看看下面人间的景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人间的一个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发现这个小伙子总是孤单地一个人耕作,休息时,也只和身边的老牛说话,于是,一种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不由的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这个小伙子就是牛郎。

  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明天是七月七日,玉帝的7个女儿,要下凡到人间洗澡。你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她就可以做你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心动了,决定试一试。

  七月七日这一天,牛郎藏在河边的芦苇丛里等候,没多久,只见天空飘起7朵彩云,每朵彩云托着一个仙女。只见仙女来到河边纷纷脱下衣裳,跳进清清的河水中。牛郎见机会已到,一跃而起,抱起织女的衣服就跑,因为跑得太急,“哗啦啦”的芦苇声惊动了7位仙女,7位仙女纷纷上岸,年长的6位姐姐动作很快,迅疾地飞上天空,唯有最小的织女因为没有衣服,只好呆呆地站在河边。

  这个时候,牛郎赶紧上前,结结巴巴地对织女说,只要答应嫁给他,就把衣服还给她。织女一看是自己爱慕的小伙子,于是就含羞地点了点头。当晚,牛郎与织女在老牛的主持下成亲。两年间,织女生了一对儿女。夫妻俩一个种田,一个织布,生活十分美满。

  转眼7年过去了。有道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按照习惯,玉帝每过7天就要召见7个女儿一次,结果发现唯独少了织女,这使得玉帝非常生气,于是派天将把织女抓回问罪。

  牛郎闻之后,悲痛万分,用箩筐挑了两个儿女赶紧去追赶织女,老牛见状,连忙取下自己的一只角变成飞船,载着牛郎和他的孩子向天空飞去。孩子拼命地喊着妈妈。织女听到牛郎和孩子的叫声,柔肠寸断,拼命挣脱天将的束缚,要去和牛郎、孩子们相会。

  见此情况,玉帝突然从天空伸出一只巨手,当空一劈,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顿时横在牛郎织女中间,霎时间,织女和牛郎只能隔河相望。

  就在这时,天空飞来大群的喜鹊,在银河上架起了一座鹊桥,这样,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了。其景其情,天地动容。玉帝看到此情此景,也动了恻隐之心,以后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的晚上,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从此,便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母娘娘说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用扁担和筐担了两个孩子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月七日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是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爱的节日,在全国流传着不同的风俗。但基本上以下列几种形式为主。

棚下听语

  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个爱情故事的同情。因此,每到这个时节,人们都要躲到瓜棚或葡萄架下,去听一下牛郎织女的喃喃私语,去感受一下他们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对他们的悲壮情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由此,世代相传,在邯郸逐渐形成为一种风俗。尤其是一些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一天的晚上,遥祭星河,叩首祝福,祈祷天地人间的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爱情生活。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

  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这种过节形式代代相袭,就是在今天的邯郸流传也很广泛。

  是时,少女或一些青年女子往往对月引线,翻飞女红,期冀自己的工技有大的长进,将来嫁一个好郎君。其情殷殷,其意绵绵,使人陡然生出许多感慨来。不过,近些年来,这种形式越来越少了。见之于眼帘的是月下的悄然漫步或杨柳河畔的相互依偎和窃窃私语。偶尔间,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协调的杯盘狼藉。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在一些地方,还有为牛庆生的习俗。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王母娘娘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祭拜织女

  “拜织女”多是一些少女、少妇们乐此不疲的事。每当七夕节来临的时候,少妇、少女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则十来人,遥天长拜,望河神思,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是时,淡淡的月光下,一张桌子上置放茶、酒、水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些许鲜花,有的还置放有小香炉,烟雾氤氲,缥缈无际,表现出极大的虔诚。

遥叩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首。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承接露水

  七夕节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

  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知识大全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知识大全 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些地方叫“七月半”,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些地方叫“七月半”,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是鬼节吗?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

知识大全 七夕节,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下周二也就是8月9日,许多情侣期待的七夕节又要到了。七夕节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

祛除疤痕,爱在七夕

七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现在被都市的的年轻男女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便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所以这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男男女女们这一天相守在一起

祛除疤痕,爱在七夕

七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现在被都市的的年轻男女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便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所以这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男男女女们这一天相守在一起

知识大全 七夕的来历

七夕的来历?为什么是情人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

知识大全 是古代的传统风俗哦!比如花灯之类的。

求关于古代七夕节的传统风俗!是古代的传统风俗哦!比如花灯之类的。七夕古时又称乞巧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女孩们在这个充

知识大全 七夕有什么习俗

七夕有什么习俗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

知识大全 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