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Posted 农历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截止2000年人口为33936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在汉文书中,有“峨昌”、“获昌”、“俄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2世纪就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公元13世纪,始定居在今陇川、梁河地区。
阿昌族的男子一般穿蓝或白色的对襟或大襟上衣,有的还打包头,但许多人都已穿现代衣服。阿昌族妇女服饰有三种类型。一是云南梁河县的,以打包头为显著特点。二是云南陇川县腊撒的,穿藏青色对襟衣服和短到膝下的筒裙,小腿裹绑腿,胸布满银饰,腰系银链子。三是陇川县户撒的,身着各色裤子(已婚的穿筒裙),再扎绣花长飘带(腰带)。对襟衣服上的纽扣,都是用银币做成,以此同汉、傣族的服装区别开来。
阿昌族妇女的飘带特别的引人注目,黑底上用各色(主要是红、黄、白)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关于美丽的飘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户撒阿昌族姑娘原来不扎腰带,一位最有名猎人的女儿,为了偷偷学习父亲打猎的本领,扎着腰带勤学苦练,暗暗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身的好武艺,连拜她父亲为师的小伙子都不如她。霜降射箭比赛时,她得了第一名。姑娘们问她,怎么成了神箭手?她讲了扎腰带打猎、干活的好处。从此,户撒阿昌族姑娘都向她学习,扎上了美丽的绣花腰带。腰带扎好后故意在身前一侧留一长一短两截,长的拖地,短的至大腿,风一吹来,或快步走时,腰带像一对彩龙飞舞,所以又把腰带叫飘带。干活时,把飘带往腰上一绕,姑娘则显得更精神。
阿昌族有嚼烟的习俗。大家聚在一起时,无论男女都要互相敬送,接待客人时更是少不了。嚼烟的原料是一种辛辣而有香味的植物—芦字,加上“撒挤”(一种用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熬成的黑褐色胶状混合物)和少量熟石灰、烟丝。放人口中咀嚼一会,口中唾液便会变成红色。据化验,上述混合物中含有少量生物碱,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口腔和牙齿有一定保护作用。嚼烟的唾液还可治疗蚊虫叮咬伤。如有蚂蝗爬到腿上,吐一口嚼烟唾液在蚂蝗爬处,蚂蝗就会自动掉下来。
传统节日以及颂扬开发自然和驯服野兽的英雄事迹等。同时,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也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阿昌族的节日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略异,但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杂居,岁时节日习俗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阿昌族将汉族、傣族的一些节日移植过来,嫁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重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阿昌族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春节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在正月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便要准备春联、年画、鞭炮、新衣等,家家户户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年节一到,阿昌族家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贴年画,并宰鸡杀猪。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当时还要守岁,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抱着麻枥树柴块儿,烧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腊福的穷苦人,大年三十买不起年货,他一时性起,抱来一大堆麻栎树枝,烧起熊熊大火。半夜时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绿的树枝,腊福感到奇怪,捡起树枝扔进了空米囤,不一会儿,空米囤盛满了白米。阿昌族人得知此事后,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腊福,以求米粮满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岁的习俗。过年时,人们要走亲串友,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阿昌族地母祭
又称地鬼祭,云南省梁河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三次。
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又用雨水拌银沙做成月亮,还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后用自己的乳房做成太阳山和太阴山,此后男人就没有了乳房。遮米麻拔自己的脸毛织地,从此女人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的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们狩猎、熟食与筑屋;地母教会人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躯赶疾病和灾难,因此天公和地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祗。祭祀仪式在大青树下举行,祭祀时不得动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届时,全寨阿昌族忌工一日,各户去一男人聚餐一顿,不准外人进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毕,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谷丰登。到时全寨聚集在一起,设供焚香,行祭祀之礼。祭毕,阿昌族将洒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边插边念咒语,祈求丰收和驱逐灾害。阿昌族清明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阿昌族泼水节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阿昌族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阿昌族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留在村里的阿昌族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把把,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把把献给小伙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阿昌族人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第四天是节日的高潮。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阿昌族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阿昌族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相互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甚至借此机会确定了恋爱关系。
阿昌族祭色曼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阿昌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阿昌族家家户户要自制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阿昌族人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然后,全寨阿昌族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阿昌族祭塞们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阿昌族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过去,遇到战祸,也要祭塞们,以保佑战胜敌方,士兵安全归来。
阿昌族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八月十五这天早上,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阿昌族赶摆
赶摆又称做摆,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原则上是每年过一次,但因赶摆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过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节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赶摆从内容到形式与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认为,赶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安宁、人丁兴旺,他们还认为,赶摆是一种积德的事,将来死了,灵魂可以上天过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赶摆前,阿昌族人要准备大量的猪肉、米、油、纸张、香烛和七尊菩萨。赶摆期间,主办寨子有大量的来客,必须要热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的三天里,人们全在赶摆场上吃喝,由于人多时间长,加上节期饭菜必须有肉,花费惊人,故此俗现已不多见。节日头一天,阿昌族敲锣打鼓,到佛庙迎佛,等佛像一到,人们献上供品,当晚狂欢。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清晨,人们要拜佛祖,听佛爷讲经。早饭后,鞭炮一响,表示绕佛寺游行开始了,各街立刻挤满了人,游行队伍最前面由几个阿昌族小姑娘抬着供品,最后是几尊佛像,另外有几个人边走边撒米花,几个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后有锣鼓队。游行一直延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狂欢一番。第三天是赶摆的尾声,外寨人纷纷离区,本寨的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杆,系上旗蟠,据说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里的位置。最后,阿昌族人聚在一起美餐一顿,赶摆即算结束。
阿昌族换黄单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阿昌族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出洼节
意为送佛出寺。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这时节,农田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阿昌族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阿昌族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阿昌族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阿昌族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阿昌族撒种节和尝新节
八月十五日举行。这个阿昌族节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当农历六月中旬的收获季节,总是精心地选留各种谷物的种子,然后分给各村寨的人,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为此,她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们为了弥补老婆婆没有吃到新粮的遗憾,就在她灵前供上新米做的饭。这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老婆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第二年春天,人们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田里。由此,又形成了农历三月初十的撒种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农历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去世。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种节。还有的传说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天狗向天神借来谷种,从此阿昌族祖先才会种谷子,因此,这一天要“尝新”来感谢天狗。
每年清明节前后,每户阿昌族人家都要选择吉日到秧田做象征性的撒种,并在秧田间插桃枝、李枝,在天边烧纸钱,献饭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丰收。据说插下桃枝、李枝后,谷物就不会漂浮,并且生根快。撒种节期间,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带酒等物品回娘家过。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尝新节这一天,阿昌族必须用刚收割来的新谷做晚饭,如果自家的稻谷尚未成熟,要向别家借新谷。饭熟后,分别祭献祖宗、财神、谷神,先拿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共进晚餐,欢欢喜喜地品尝新米饭。当年出嫁的阿昌族姑娘,这一天一定要带着礼物回娘家过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这两天,阿昌族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子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株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装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阿昌族赶会街
赶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古老的传统习惯,阿昌语叫“熬露”,汉语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日。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阿昌族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原是在农闲时择日举行,现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时候举行。节日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会街”东边是耍花灯的队伍,五彩的宫灯、莲花灯、吊灯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边敲着象脚鼓的阿昌族青壮年大汉,可使人想到遥远的年代;北面是无数的人群簇拥着一头逗人喜爱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会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鼻子用布制成,用绳子通过滑轮牵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进象的肚子里。当他用双手来回拉动带有滑轮的绳子时,就会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动起来。会街开始,阿昌族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锥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接着,青壮年男女伴着鼓声,手拿树枝起舞,舞伴对数不限,打镲人始终和击象脚鼓者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击象脚鼓者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舞伴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随击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时,打镲人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镣,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触地面时即刻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当耍白象活动达到高潮时,手拿树枝的阿昌族男子,翩翩起舞,发出一次次欢呼“哦——会会!”围观人群也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笑声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相关参考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盛大。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德宏、西双版纳和红河一带。他们的聚居地土
酒具中的一大精品——竹酒具。它是南方少数民族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业制品,珞巴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以竹筒盛美酒,以竹杯饮酒形成了一种习俗,从而竹酒具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竹酒筒竹酒筒是一种集
这种木制的酒具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颇为流行,藏族、蒙古族、彝族、景颇族、阿昌族都有制作和使用木制酒具的习俗。制作木制酒具,一般要选择树龄较长、木纹细腻、木质坚硬的核桃木、椿木和各种栗木,根据各自的文化习
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来历、文化、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
我国传统节日有了假期,是形式上重视传统节日的一个表现。载体固然有了,欲使传统节日焕发勃勃生机,远远不够,还需要文化学者
我国传统节日有了假期,是形式上重视传统节日的一个表现。载体固然有了,欲使传统节日焕发勃勃生机,远远不够,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内涵上多下功夫,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甘州的节日,有中国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现代法定节日。在三大类节日中,以传统节日最为集中地表现出甘州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节日的礼仪往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同时也随着不同地域、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团圆与亲情、浪漫的爱情、狂欢的喜悦、追思的
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
传统节日有哪些,必须是传统节日腊八节除夕春节元宵节打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五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