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傣族的传统节日

Posted 傣族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傣族的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傣族

  傣族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等四个地区,其余的傣族散居在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景东、景谷等县。此外,在金沙江沿岸的华坪、大姚、禄劝以及四川的会理、盐边等地也有少部分傣族居住,傣族只有少部分居住在云南省的内陆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其居地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节日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每月都有节日,可谓是傣族文化一大景观。传统民族节日中,其中以泼水节、进洼节和出洼节等较为盛大隆重。德宏傣族传统节日以傣历为统一计时,节庆形式大都一致,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时期,在节日细节上略有差别。在德宏傣族地区凡与节日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摆”。  傣族的“摆”,时间和内容不一,规模和人数也不相同。过去许多“摆”的活动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摆”分和尚或土司举办、群众参加的“大摆”和私人举办的“小摆”。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移风易俗,把“摆”变成了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节日盛会,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傣族“摆”变成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一种盛会。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深秋时节进行。傣族的赶摆,规模较大的人数总是成千上万。芒市风平、遮放的“摆”,一赶就是几天几夜,摆场上,人群熙来攘往,各村寨之间还举行“嘎秧比赛”,夜间有电影和精彩的文化节目,整个摆场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傣族的摆场一般设在市镇或村寨的广场上,货摊林立,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当地的各种手工艺品、民族风味食品,傣家银首饰、筒帕、筒裙和各种农副产品,还有数不清的泰国、缅甸制作的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和日用品。在摆场上最吸引人的还是富有当地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活动,特别是傣戏。只要一听锣鼓响,赶摆的人群马上就会到舞台边,欣赏自己的民族戏。除此之外,摆场上还举行傣族“十二马”“嘎秧舞”等当地民族文艺活动,场面规模盛大,激动人心。傣族青年男女,还借赶摆寻求配偶,摆场成为他们寻求对象的场所,通过赶摆在一起谈情说爱,以寻求心上人。

傣族摆晶(傣历新年节)

  傣历新年节即一月节,傣语称为“摆晶”,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佛教语称为“摆嘎亭”,傣历一月初一(同汉族农历十月初一)是傣历岁首,古时以本月第一个属马日为元旦。此节,傣族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旧时又以封建领主土司或寨子头人为主。  守岁一般在正房的火塘烧起成年柴头,以能三天三夜烧而不熄的树桩头为佳。  傣族为庆祝新年节还有做其他“摆”的活动。如“摆嘎亭”(赕袈裟节)、“摆广母赛”(堆沙塔节)等。  该节主要在德宏傣族地区流行,现在的陇川、瑞丽、芒市等地的傣族还保留过这一节日的传统。过去一般由傣族地方统治者主持节日仪式。节日开始于傣历十二月三十日晚。这天晚上,傣族男女青年欢聚一起,敲锣打鼓迎接新年,并用干柴点燃熊熊篝火。大家说说笑笑,敲锣打鼓一阵后,便停止打鼓和欢笑,全场一片寂静,四五分钟以后,由一位声望高的傣族长者当众宣布:  旧岁去,新年来,人民群众无病无灾,幸福吉祥;让九十六种疾病像被风吹走一样远离我们;让我们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让我们地方兴旺发达,富足美好。  然后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第二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各地举办武术、射击、赛马、赛跑、赛鼓、玩石子等比赛活动和跳舞活动,赢者得奖励,获得新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傣族村寨间互相串访,人们探亲访友,宴请宾客。这些庆祝方式据说清朝末年被迫停止,到现代又有所恢复和改良。随着民间佛教信仰盛行,至今在许多傣族地区该节日加强了一种佛教仪式活动,即上面提到的“摆嘎亭”。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德宏傣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傣历一月新年节,除新年庆典活动外,还加强了“摆嘎亭”等活动,即赕袈裟节和堆沙塔节。  赕袈裟节,据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后,其姨母果娜密为表示庆贺,于傣历一月十五日用一天一夜的时间,通过捻线、纺纱、织布、漂染后,缝纫成赤黄色袈裟赕给释迦牟尼。她被佛感化,成为第一位女僧,后来修得了阿罗汉果位。从此,人们就于傣历一月举行“摆嘎亭”,即赕袈裟节。到这一天,集体或个人把预先准备好的袈裟披在佛寺里佛像身上,同时赕给比丘沙弥以求早日达到修行果位。在“摆嘎亭”活动中,还要,堆沙塔1000个、蜡点烛1000支,以求一生好运,求燃亮心扉,体悟正道。这一佛教仪式称为堆沙塔节。

傣族尝新米节

  傣历二月(傣语为“冷甘”),傣家人把打好扬净的稻谷收入谷仓,傣族家家户户都择吉日祭祀布唤毫和牙唤毫(谷神爷爷和谷神奶奶),品尝打下来的新米,这就是傣族尝新米节,为傣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傣族尝新米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很远的时候,傣族地方的稻谷从根部结穗到稻尖。所以傣族地方粮食很多,收一年吃十年也吃不完。粮食多了,傣族人就不珍惜粮食,任意糟蹋,乱丢乱撒。还把粮食舂成粑粑,做成鼓墩当板凳让人坐。天神看到人们如此糟蹋粮食很生气。秋收时节,天神把谷种全部收走。这一年,人们都没有粮食吃,只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充饥。狗吃不下野果野菜,饿得望天啼哭,哭得很悲惨。哭声震动天神,天神可怜狗,就悄悄丢下几穗谷子给狗吃,丢下的谷穗被人们抢去了。人们也舍不得吃,把它留着做谷种,一年接一年地种,直到数量多了,人们才开始吃。这一年新谷一上场,人们就舂新米敬天地,捏饭团喂狗。然后各村各寨,男女老少围桌而坐尝新米。老年人告诫年轻人要爱惜粮食,每顿饭都要把狗喂饱。因为没有狗哭感动天神,人间就不会有谷种了。从此,每年第一次吃新米时,都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这样,一年一度的尝新米节,就一直沿袭至今。  新米节期间,傣族家中长者背着供品,到田间地头,祭献谷神,请谷神回家,请他保佑来年谷种谷物不霉烂,不被虫鼠吃,来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准备佳肴,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品尝丰盛的傣家菜肴,相互庆祝丰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一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很多傣族地区已没有这一节日。

傣族巡田坝节

  云南省绿春一带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巡田坝意在迎春。节日里,傣族人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枝叶繁盛的大青树下,围成一个花环形。在一阵锣鼓声中,傣族人的庆祝活动开始。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了传统的对扭舞。在中午时分,达到高潮,在众人尽兴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巡田坝”开始,于是庆祝队伍就形成了秩序井然的队伍,由八名彩旗手为先导,后面是吹唢呐、敲锣鼓、放鞭炮、鸣火枪的大队群众,人们离寨,向田坝走去。

傣族彩蛋节

  是傣族儿童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节日当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兜,里面装着几个染成黄、红、绿、紫等色的熟鸡蛋。他们成群结队地到村旁的树阴下或小河边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带来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黄带回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兄长吃,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或兄长的尊敬。

傣族堆沙节

  云南省红河州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三天。

  节前,傣族家家要到江边先掏挖一箩未曾被人或牛马踩踏过的洁净的沙子。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依次倒出准备好的沙子,由寨中最有威望的长者将沙子分成两个大堆和若干个小堆,然后拍成圆锥形。小沙堆簇拥着大沙堆。接着将采来的松枝插在沙堆上,象征着全寨的人长青不老;并采来莫楠岩花缠绕在松与竹围成的栏栅上,再栽一棵喜人的芭蕉树,以祝愿大家的命运像芭蕉的根一样稳定,希望明年的丰收硕果像沙堆一样堆成山。一切完毕,老者用洁净的水向沙堆倒去,以表示驱走旱魔,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傍晚,附近的彝族、哈尼族等各族兄弟,纷纷前来祝贺。傣族老者把贵宾迎进寨中,敬酒敬茶。之后,傣族全村人携嘉宾踏着像脚鼓的节拍,纵情地跳舞唱歌。

傣族播帕

  傣语即升和尚,傣族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四月或八月举行。

  届时,在佛寺内当预备和尚的“科勇”请好教父“波卧”,并由教父为其备办出家需用的黄袈裟、小圆帽和一切出家用品,在教父家举行祝贺仪式后,将其欢送进佛寺内,念诵经文,受诫出家为僧。送科勇进寺院是非常讲究的,有骑马的,也有人背的。

傣族泼水节

  又称“楞贺尚罕”。傣语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关于泼水节有个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的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他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的时候,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到地上,地上就着火了,姑娘一抱起头,大火就熄灭了。为了避免泼水节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泼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除灾祸。从此就形成了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的节期三至四天。第一天,傣语叫“腕多桑刊”,意思是送日。这天傣族人们到寺院拜佛,并在寺院里用沙子堆起三五座宝塔形沙堆,高约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缠着彩纸的竹枝,人们围坐在周围,聆听诵经和历史传说。一些傣族男女青年上山去采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用清水给佛像洗尘.仪式结束后,泼水开始,傣族人们追逐嬉戏。傣族人认为这水是吉祥的水,可以祛除灾祸和疾病。因此,即使是浑身都已湿透也很高兴。节日最末一天,傣语叫“腕叭腕玛”,即新年元旦。中间一、二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日。除堆沙、泼水外,节日里还要举行丢包、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项目。

傣族赕打疗

  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宗教节日。一般在傣历九月举行。

  届时,傣族各家各户都要编“打疗”(一种用竹片编成的稀眼篾笆),用木棍插在田间地角,或以草绳穿于“打疗”上挂在谷仓或主楼四周,并念诵经文。民间传说,赕“打疗”,可以保佑丰衣足食,人畜平安。

傣族干莫

  傣语,意为“祭龙”。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择日举行。

  此节是为了驱逐害虫,迎接栽秧和祈求丰收而举行的。节日里,傣族全村要集资杀一头牛,小猪及鸡若干,摆好祭品后,举行祭祀仪式。来参加祭祀的傣族人要自己带米饭。节日里人们都停止劳动一天到三天,期间必须封锁各个路口,不许人们出入,以免触怒神灵,招来灾祸。

傣族晃露会

  又称“晃露盛会”,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后择日举行,节期四至五天。

  节日之前,按规定要先安排好每个“摆”的先后顺序,一天换一个地方,轮到哪一村寨,哪一村寨就是节日的主持人,负责招待全区各村寨来宾的食宿。节日里,傣族要举行盛大的舞象游行表演。届时,锣鼓仪仗队排成象形,为晃露游行队伍的前导,用竹篾编扎,彩画裱糊的大象为队伍中心。舞象者仰卧于象肚子下的帷幔里,操纵作象技表演。象的基座由四至八人负荷,在铜锣的簇拥下,在摆场里巡回表演。

傣族毫瓦萨

  傣语即关门节。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九月十五日开始,节期三个月,到十二月结束。

  节日里,傣族各村寨都要举行赕佛仪式。节日期间,人们每七天就要小赕,中间有一次大赕,由佛爷、和尚集中三天三夜的时间诵读经文,村寨中的信徒均到佛寺里静听,忏悔。按傣家的风俗,进入这段时间,就是农忙时节,因此傣族男女老少都集中全部经历生产,青年人可以谈情说爱,但不可结婚,也不准外出,以免影响生产。

  经过三个月的辛勤劳作,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稻谷收获进仓,关门节即宣告结束。这一天也就是开门节的开始。

  从开门节这天开始,所有的禁忌就宣告结束。傣族人纷纷走出家门探亲访友。最有趣的就是“串姑娘”,傣族称“串布少”。姑娘们聚到主楼前的场院里,转动纺车纺线,在她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小凳子。不一会也会有小伙子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傣族敬老节

  敬老节,傣语称为“摆诺谢布陶”,时间在傣历三月,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傣历三月,傣语称为“冷散”,这时期正值德宏傣族地区的干冷季节,傣家人认为三月里犁田,是为来年耕种作准备,三月犁板田能把田晒得疏松并杀死土里过冬的害虫,来年庄稼长得好。傣族男人晚间把牛喂饱,清早踏着地上尚未融化的霜去犁板田,傣族妇女在家中准备和腌制来年的年货和咸菜。从前,这个月又是傣家人的敬老月,村寨里的年轻人,刚成婚的夫妇,带上糕点、水果等礼品向老人请安,问寒问暖,妇女们还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事。大家临走时要祝福老人幸福安康,受敬的老人也用祝福吉祥美好的祈福语给年轻人祈祷,如孝敬父母、生得好儿好女、夫妻白头偕老、家庭美满幸福等,这让年轻人欢心鼓舞。这一传统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互影响,在社会上形成爱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它是一种傣族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良好风俗习惯和社会伦理,为巩固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一傣族传统节日在今天很难觅其踪迹,其中包含的社会习俗也慢慢消失了。

傣族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受汉文化影响,时间与汉族相同,属于汉族节日傣族化的节日。节日当天,傣族家家户户包粽子。粽子分白色和黑色两种。白粽子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淘洗干净,拌入适量猪油、八角、草果等香料,有的还掺入红豆,在粽子中心放一块猪肉,用粽叶包好后放入水中浸泡,然后煮熟;黑粽子的制作方法是:用新鲜茅草烧成灰,将灼烫的草灰和糯米放入碓窝里舂,让草灰将糯米染黑,用簸箕簸去灰烬,然后放入和制作白粽子一样的配料,其浸泡和烹煮的方法同白粽子。粽子煮熟以后傣族先拿到堂屋里祭祀祖先亡灵,请求保佑。

傣族摆岗洼

  傣历十一月(公历9月),傣语称为“冷西耶”,为傣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时节处于进出洼之间,傣族部分新谷登场,举行“摆岗洼”时,除善男信女们备好的供品或经书外,就用新米赕佛,众人穿上盛装,带上鲜花、蜡烛和香,在锣鼓声中欢欢喜喜进入佛寺,赕上供品,主要祈求人们不受饥挨饿,这又称为“札嘎礼”,即施舍功德礼。同时,傣族又给大青树贡献饭食,并用棉绳捆绕大青树数圈,再用芦苇竹支撑在主干上,祈求傣族村寨和村民们能够兴旺发达、延年益寿,和大青树一样四季常青。而后人们共同在佛寺里聚餐。

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上穿无领的对襟白色褂,下穿白色或黑色长管裤,天冷时披毯子。常用绯红、白或青色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出门赶摆时,则打旱伞,背“通把”。傣族妇女的服装,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突出,而且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的妇女常身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或对襟无领、白色、或绯红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没有扣子,用布带系在一起;下身穿长到能盖住脚的筒裙,多为褐色的,喜欢用银质腰带。其他地区的妇女也各有特色。

傣族建筑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食俗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精细。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故各地都以食稻米为主,一日三餐皆吃米饭。德宏地区傣族以粳米为主食,西双版纳、孟连、元江、新平、耿马等地傣族则主食糯米。傣族所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颗粒大,而且富有油性,糯米的黏度也较大。

  傣族的副食主要有猪、牛、鸡、鸭等肉类,独具特色的吃法是喜欢吃酸肉和“剁生”。做酸肉的方法很简单,将鲜生肉切成薄片,加入食盐、辣椒等作料,放人陶罐密封,几天后即可食,味酸肉嫩,在傣菜中专门有酸菜类。此外,鱼、虾、螃蟹、螺蛳、黄鳝等水产品和瓜类、豆类、白菜、萝b、青菜、茄子等蔬菜也是傣族不可缺少的副食。

  嚼食槟榔是各地傣族最为普遍的嗜好,同时也用来款待客人。

  傣族的“普洱茶”中外驰名,制茶业设备先进,近年来还成功地发展了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傣族历法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要求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拥”、“戛朗洛”、“烦诺”,译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统称孔雀舞。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傣族男子的文身习俗

 傣族有这样一句谚语:豹子、老虎都有花纹,男人没有花纹怎么行呢?按传统习俗,傣族男子到一定年纪都要文身,否则就被认为是背叛傣族先人,会受到歧视。且傣族男子都以文身多而美为荣,身上腿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

知识大全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盛大。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德宏、西双版纳和红河一带。他们的聚居地土

知识大全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  “景颇”原是该民族景颇支的自称,其他支自称有“载瓦”、“浪峨”、“喇期”等。现在统称景颇族。  截止2000年,景颇族人口132143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盈江、潞西

知识大全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

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的汉文译称为“攸乐”。基诺族是我国政府1979年6月正式确认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共有2089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乡。勐旺、勐养、

知识大全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截止2000年人口为33936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知识大全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地,其余的分布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永德、双江、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景东等县。布朗族的先民在古代就生活在这一地区

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穿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__

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穿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_____A、炎热气候B、干旱气候C、地表崎岖D、多雨气候答案:A解析:傣族人就地取材,建筑竹楼来居住,这种房屋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人们也着短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知名专家医生

1、陈维,副主任医师、外科专家、党总支书记、院长。云南医师协会会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擅长诊治颅脑手术、泌尿系微创及开放手术、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腹部的开放性手术及外伤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知名专家医生

1、余永萍,副主任医师、皮肤科专家、副院长。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委员会委员、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诊治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皮肤科及内科常见疾病。2、杨正洁,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云南省优生优育妇

知识大全 五十六个民族风俗习惯禁忌简介

一、傣族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