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藏族的传统节日
Posted 酥油
篇首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藏族的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藏族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藏族前身),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由此而来。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海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节日
由于藏族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藏族节日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很难用几个节日去概括所有藏区的节庆状况,我们可将藏族节日分为年节、宗教型节日、赛马节、游乐型节日和农业型节日等。
藏历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十分盛行过年,年节也能最集中、最丰富地体现藏族节庆文化的特色。藏族的年节文化,以拉萨地区的藏历年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藏历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藏族传统节日,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拉萨地区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人藏历十二月,藏族家家户户就开始做过年准备,家家户户都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要把青稞幼苗摆在佛完茶几上,预祝新的一个丰收吉祥。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斗里面一半装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半装糌粑面和人参果等,斗上面插上青稞穗,撒一些小块酥油。用它来表示过去一年的好收成,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盈。
藏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藏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张贴年画,二十九日晚饭前,要打扫灶房正中墙壁,用糌粑粉撒上“八吉祥徽”,大门上也要用石灰、白油漆或糌粑粉做“八吉祥徽”。二十九晚上,藏族还要吃一种叫“古突”的食品,“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指面糊羹,人们有意地要在“古突”里放上辣椒、白石子等东西,当有人吃到这些东西时,会引起哄堂大笑,以增添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
除夕晚上,藏族各家要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准备好节日的盛装。藏历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各家都要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藏族称之为吉祥水。之后,全家换上新衣服,按老少辈分坐下,共同分享用人参果、酥油和糖做成的米饭,即吉祥饭。饭后,家中长辈端来“切玛”,每人依次抓上几粒,向天上撒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在嘴里。大家还要喝一种青稞面里放少许青稞酒、人参果、奶渣等做成的面糊羹,即“观颠”。藏历初一这一天,拉萨地区的藏族基本上闭门欢聚,互不走访。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祝贺,客人一进门道一声“扎西德勒”,主人迎上前去也要敬一声“扎西德勒”。等客人坐毕,主人端来“切玛”,客人要按规矩祈敬神灵。之后,主人要请客人喝酒,为了尊重主人,客人必须三口一杯。走亲访友的活动一般会持续三五天,此外,身着各式藏袍的藏族人还会在广场或草地上载歌载舞,跳起锅庄舞,唱起欢快的歌曲,一起欢度藏历新年。此时,整个拉萨地区都会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之中。
安多地区藏族是以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很早起来上山“拉则”,即煨桑祭神,因为“拉则”一般在山顶上举行,桑烟升起后四处的藏族人都能看得见,所以人们往往能以第一个“拉则”作为荣耀。“拉则”之后,人们各自回家吃早饭,家里人依长幼次序坐好,互相祝贺新年。与拉萨地区藏族不同的是,安多地区的藏族在大年初一要出门拜年,这一天许多地方还禁止扫地,也不挑水。安多地区的藏族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年清晨,男人们要来到牛圈或羊圈,去看牛羊的卧法,牛羊的头朝东南西北任何一方,都意味着这个方向是吉祥的,人们要在牛羊身上拴上花布,然后赶着牛羊朝这个方向走上几步。
康巴地区的藏族一般分为草地藏族和嘉绒藏族。草地藏族的藏历年在农历正月初举行,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习惯,在太阳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吉利不干净的东西随日落而消失。大年初一,家中的女主人要起个大早去河边背水,她们还要在背回来的水中放一些鲜奶,这种水是给全家人洗漱用的。正月初一早上,人们要点柏香,祝愿当年水草丰盛、牲畜肥壮,藏族人在吃饭前还要吃点糌粑面,表示自己是吃糌粑面的人,不忘祖先。草地藏族过新年的头三天,一般不离开村寨,大家聚在一起观看“跳神”,有些村寨中的年轻人还开展“奔牛”(类似于拔河)活动。三天后,人们走村串寨,互相拜年。嘉绒藏族分布在大小金川流域,年节的日期也与其他藏族不同。嘉绒藏族聚居的土司区每年十月十三和十二月十三要过糌粑年,党坝地区十一月十三过年,小金藏区十二月十三也过年。由于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过火把节的传统,因此火把节也成了康区藏族年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藏族火把节一般在正月十五日晚举行,人们手执火把排成长龙,走在弯曲的山寨、田野间,用火把来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和幸福。此外,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在农历六月中旬举行火把节。
藏族祈祷节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藏族传统节日,它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教的祈祷节。格鲁派的祈祷节与西藏拉萨一带的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藏族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每年也有极为隆重的两次祈祷节,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据说这次祈祷会,是藏族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绕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祷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祷会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为这个地区的藏族在新的一年里去灾灭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祈祷。正月十五是祈祷节的高潮期,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孕米寺,前来朝觑的有来自若尔盖、红原、九寨沟等地的香客及本地藏族群众,多达2万余人。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
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架装,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觑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的舞等。
藏族放生节
放生节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在很多藏族分布区多有举行。甘肃拉卜楞寺是在正月初八举行放生节的,这一天,拉卜楞寺的图丹颇章院内热闹非凡,先由“议仓”(相当寺院办公室)官员宣布节日期间各僧官的职权范围,然后,寺院住持嘉木样呼图克图,襄佐等三个各持自己的钥匙共同将“拉章”终年密封珍藏的古董珍玩及金银宝库开启,供人们参观。之后,藏族僧人们共同诵念“招财经”,并伴有简单的舞蹈。接着,僧人们将预备好的马、牛、羊等动物洒上净水,再在它们的耳朵上系上彩绸带或布条,然后放生。凡是被放生的牛、羊等均被视为具有神性的动物,任何人都不能猎杀。在拉卜楞的放生节期间,要放生的动物多达二三百头(只)。
藏族燃灯节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藏族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藏族人民穿上节日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佛的神灵祈愿、磕头,藏族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偎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藏族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声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藏族驱鬼节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驱鬼节。驱鬼,藏语为“郭多”或“古多”,因此驱鬼节又叫做“郭多”节。这一天,布达拉宫和墨茹札仓举行跳神会,在鲁鼓广场施食送鬼,各寺院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初夜时分,藏族每家每户都要手持火把,呼叫着驱鬼,藏族人还要在自家门外撒一些面粥,意为施食给游魂,目的是让鬼怪们尽快离开。这一天,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庭院,清除堆积的垃圾。藏族同胞们认为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必须驱鬼消灾,祈祷万事如意。
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是传统的藏族雪顿节。“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奉献”。雪顿节是藏族奉献酸奶的节日。当年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位于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佛教忌杀生,因此每年藏历六月十五到七月三十日,喇嘛们都在寺院关门静修,以免伤害草木昆虫,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信徒将牛奶制成酸奶,孝敬喇嘛活佛,以解决寺院食物的短缺。
1642年,黄教掌权,五世达赖登上法王宝座,他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成了这个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涌进寺院,给五世达赖和哲蚌寺的僧人们献酸奶,请求摸顶给予长寿、丰收和死后不下地狱的祝福。附近的藏剧队、野耗牛舞演出队也赶来演出、慰问,从此,便形成为一个固定节日,称“雪顿节”。这一天,五世达赖要出来看藏戏,一年一换的铁棒喇嘛也在这一天办理交接手续。
五世达赖移居布达拉宫后,雪顿节活动也在布达拉宫的“空中戏台”德央厦举行。七世达赖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医师们建议他到西郊罗布林卡(宝贝园林)洗浴,用流水养身。因此,雪顿节的主会场也转移到罗布林卡。
雪顿节上演藏戏,藏族也把雪顿节叫作藏戏节。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揭开序幕,剧目繁多,大家身穿节日服装,戴着所有的首饰,带着酸奶和各种吃喝,欣赏精彩的表演。
藏族春播节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藏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在播种节到来的前三四天,藏族要酿造青稞酒,给牲畜还要预备好装饰品。春播节日出之时,先由一个当年属相的藏族妇女和几个老人,身着节日盛装,在全村人尚未到来时准备好祭祀用的茶酒、经蟠和香炉等,并且来到一片耕地上祈祷,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
祭祀完土地神和农业神后,村里的藏族负责人就吹螺号告知村民,全村的藏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并把大小牲畜打扮起来,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土地上。先由几个男人朝开耕的方向烧香祭祀,竖经蟠,高歌颂词,祭祀神灵,然后准备试耕。试耕时,每家都会带来一对耕牛,由家中主妇向天敬三次酒,然后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表示吉祥,每对耕牛的木扼上都插有经蟠。新耕的第一犁,由属相相同的妇女撒出吉祥的种子。试耕仪式完毕后,藏族人还要在一起举行跑步等比赛活动,同时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果”是音译,“望”在藏语中是田地的意思;“果”意为转圈,这一藏族节日普遍流行于西藏地区,一般在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举行,具体的日期由寺院喇嘛掐算。节日那天藏族人民身着盛装,打着彩旗,一起去转庄稼地,每个转田的藏族人,都要在自己家的地里拔三根青稞穗,带回家供在谷良或神龛上,意为带来了谷物的灵魂,丰收就有了保障。当晚,藏族人们还要在广场上燃起篝火,一起跳郭庄舞,把这一藏族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藏族娱驴节
山南泽当地区的藏族过娱驴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此地主要以毛驴为驮运工具,为了感谢毛驴一年来的辛苦劳作,藏族在每年农田运肥工作结束后,举行娱驴节。节日期间的毛驴,都要卸下脖套和木鞍,悠然自得,吃着人们为它们准备的丰盛食物,俨然贵宾一样。
藏族观花节
观花节是藏族的节日,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藏族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藏族人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藏族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藏族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藏族赛马节
赛马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赛马也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一般在农牧闲暇之余举行,具有娱乐、物资交流、体育竞技等功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就有关于赛马的记述,相传格萨尔王就是通过赛马登上王位的。藏族聚居区有许多赛马节,如江孜达玛节、藏北赛马会、当雄赛马会、盘坡草原盛会、天祝赛马会等。以藏北赛马会为例,人们一般在藏历六月,也就是草原盛夏时分举行赛马会。风和日丽、风景迷人的草原之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赛马会举办地,带上帐篷、青稞酒、酸奶子和其他食品,一起来参加藏族赛马盛会。赛马会那天,骑手们一起角逐本年度的赛马冠军,前来参观的人一起高喊加油,赛场上马儿飞腾,场面十分壮观。在赛马的同时,人们还举办射箭、拔河、放电影、《格萨尔》说唱等活动,同时还举办大型的藏族物资交流会。
藏族的节日美食
藏族青稞炒面
藏语称之为“糌粑”。青稞炒面做法是:为防止青稞炒糊,在烘热的铁锅内放进一些洁净的干细沙,待细沙烤热,放进适量的青稞,一面添柴加温,一面不断拌搅,等青稞绽花,筛去沙子,青稞另置凉。为了保持新鲜,一般只炒3-5天的食用量。用手工小磨磨成炒面,富裕的藏族人家还将青稞洗净,除去附在上面的尘土等污物晒干,然后炒熟磨面。
藏族酥油
藏语称之为“芒”,色泽金黄或乳白色,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奶油。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提炼,一是用木桶提炼,一是用牛羊肚提炼。前者将晾温的熟牛奶倒人高约1.2米、直径约0.3米的小木桶,桶盖中心凿一空眼,长柄搅干套人空眼后盖紧桶盖,底部十字形叶片翻动奶子,不停地上下捣动,经过约3个小时,油即从乳汁中分离出来浮在上面,一边用冷水浸过的手捞取,一边挤捏拍压,捏成圆团。二是将晾温的熟奶倒人牛羊肚后吹膨,扎紧口部,置于平地,双手前后摇动,逐渐达到分离油质的目的。由于冬季牧草和气候的差异,暖季的酥油呈金黄色,油质大,香味浓,冬季的酥油呈乳白色,油质次,香味淡。酥油营养价值很高,除含有so%一90%的脂肪外,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以及核黄素、维生素A、尼克酸等成分。几千年来,酥油一直是玉树藏族同胞吃糌粑的主要作料。
藏族曲拉
曲拉是藏语,意为干酪,藏族制作的干酪分三种:脱脂、半脱脂和不脱脂的。
前者叫白曲拉,是提取酥油后发酵的酪汁煮沸,待水分蒸发晒干而成的白碎粒,味香酸;不脱脂的叫奶子曲拉,是纯奶熬成,味香甜可口,油脂未提净而熬制的叫青曲拉,质地坚硬,细嚼兼有奶子曲拉和白曲拉的味道。曲拉既是藏族吃酥油炒面的极好作料,又有助消化止泻的功能。
藏族酥油炒面
即平时所说的藏族酥油糌粑。通常两种吃法,一是用舌舔;二是用手拌。舔炒面:先在碗中放好炒面,后用手(拇指在碗外,四指在碗内)压贴于碗的一边,再将几片酥油放进碗底,冲人滚热的茶水,待酥油化开后,边吹浮油,边喝茶水,边舔炒面,循环往复,舔完为止;或者,先将酥油和炒面拌匀,压贴在碗一边,倒入茶水,边喝边舔。拌炒面先在碗里放上酥油,冲以无茶叶的茶水,待油液盖住茶水,说明酥油已化,如茶水过多,轻轻将油液吹向一边,喝上几口茶水,然后随自己需量依次放炒面,掺曲拉,左手置碗于手心,右手四指曲拢紧贴碗内边,双手配合,边转碗边将炒面逐渐压入碗底,直到炒面、曲拉、酥油和茶水拌匀,捏成一团,腾出空碗倒茶水,边吃可口的藏族酥油炒面,边喝清香的茶水。由于酥油炒面吃法简单,携带方便,营养价值又高,故为游牧及旅行者所常用,他们常随身携带一个装有炒面、酥油和曲拉的小牛皮口袋,只要三块石头支起锅壶,烧开茶水,喷香的藏族酥油炒面即可食用了。
藏族手抓羊肉
通常是将羊肉,尤其是肋部,顺肋隙切成条块投人盛有冷水的锅内,放一些青盐旺火煮,待水开血水未尽之机捞出供食,既新鲜又脆嫩,香气四溢。吃手抓肉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割、削、挖、剔,吃肉喝汤,直到手中的肉吃得一干二净。
藏族酸奶
藏语称之为“雪”。是一种以鲜奶为原料的半凝固状的藏族发酵乳制品。做法是将煮沸的鲜奶稍晾后倒入专做酸奶的小圆木桶里,加上头天的少许酸奶作酵头,围以羊皮等保暖物,在适宜的温度中,乳酸菌大量繁殖,乳糖分解成乳酸,酶蛋白逐渐沉淀凝结成豆腐状的酸奶。酸奶是玉树藏族同胞的主要食品之一,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医疗功能,晚上吃上一二碗芳香的酸奶,不但解暑生津,延年益寿,而且还有良好的消炎、催眠作用,所以吃酸奶一般在饭后或睡觉前。
藏族面点
藏族面点的主要原料是鲜奶、酥油、全脂曲拉、藏麻、红白糖、红枣等。将酥油和以曲拉、鲜奶、藏麻、红白糖共熬,盛碗内拌匀定型,上面镶以红枣,待凝固后从碗中扣出,就成为一种半圆形的碗状糕点,藏语称之为“泰”。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或作为佳肴招待客人,或喜庆佳日自家食用,是一种浓香甜美的藏族食品。
藏族肉粥
肉粥是青海玉树藏族同胞普遍喜食的粥类食物,尤其冬令时节,吃上几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肉粥,顿时驱散全身寒气。做法简单:将碾碎的青稞放进盛水的锅里,投人切碎的牛羊肉和少许牛羊油,坟火烧煮即成。
藏族油汁蕨麻
藏语称之为“卓麻麻格”,是藏族同胞们在喜庆佳节时的上等膳食。吃法通常分两种,一是炸着吃,二是浇着吃。前者,将煮熟晾干的威麻,用酥油微煎成金黄色,佐以少量白糖,食之甘甜香脆。后者,将煮熟的蕨麻盛进碗中,上面浇以酥油汁而食,吃完威麻后碗底剩下的酥油可以拌炒面。
藏族尤蕨麻
即将炒熟的青稞与煮熟晾干的藏麻混合起来装在小口袋或衣兜内,作为藏族参加喜庆节日期间的零食。它既有青稞的香味,又有威麻的甘甜,可以与五香瓜籽媲美。“尤”即藏语炒熟的青稞。
藏族灌肠
灌肠是藏族的又一风味。将肠子洗净后,内灌以肉丁,或灌以少许的肉丁、油脂拌匀的面粉,或灌以碎肝,或将冷却的鲜血,拌以肉丁、油脂灌肠,藏语分别称之为夏吉(肉肠)、卓吉(面肠)、青吉(肝肠)、芸吉(血肠)。主要作料均为盐。除面肠外,灌肠切忌熟透,有七八成熟就可以吃了。血肠尤忌煮熟,沸水中打几个滚,肠壁待熟之际迅即捞出,边吃边用手指夹住口部,以免血水外溢。煮肠时由于肠内空气膨胀,为防止胀破肠壁,常用针尖在胀部扎数个小孔,以泄空气。灌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消化。
藏族枣米粥
藏语称之为“奔者”。做法是大米和红枣、旅麻用坟火熬煮成浓粥状即成。
藏族风冻干肉
是藏族冬春贮备的肉食。每年人冬屠宰牛羊后,将鲜肉切成长条风干贮藏,藏语叫“干夏”。待翌年四五月缺肉时拿来吃,松软可口,是种别具风味的藏族美食。
藏族冷冻鲜肉
藏语叫“夏肯”,冻肉之意。做法是割去头蹄后吊起冷冻,或者冷贮。藏族人食用时削成薄片,佐以盐、辣面等,味道十分鲜美。下水则熟食。
藏族腊味蹄
藏语叫“尼丝”。藏族宰杀牛羊时,将蹄子集中在一起,选择土质干净的地方挖洞,然后用洁净的牛粪灰埋好蹄子,来年春缺肉时取出,用手轻轻一持,蹄毛蹄角脱落干净,洗净煮食,腊香味很浓。
藏族饮茶
饮茶是藏族的特别嗜好,朝夕相伴。藏谚“好马相随千日,好茶相伴终生”,“宁可三日断粮,不可一日无茶”,说明饮茶与藏族生活的密切关系。藏族同胞喜饮属热性的获茶(又称砖茶,藏语叫“多加”)和竹筒茶(又称大茶,藏语叫“甲青”)。藏族的茶饮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清茶,先将整包整块的茶叶册松投人盛有冷水的大锅内,调以适量土碱坟火熬煮,待水分蒸干,晒透备用。饮清茶时,只将小撮茶叶投人滚水壶内,加适量盐即成红醉醇香的清茶。二是奶茶,只需在清茶内倒进鲜奶,调以适量的青盐煮开,即可品尝到风味浓郁的奶茶了。藏语叫“窝加”。三是酥油茶,普通人家只是把奶茶倒人放有酥油的碗内即可,富裕人家则专门备有打酥油茶的长圆形小木棍,把茶水倒人木桶,投以酥油,灌进鲜奶,调以青盐,握长柄上下捣动片刻,就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酥油茶了,它能提神解乏,又能启胃健脾,还能解饥充饭。四是骨汤茶,藏语叫“柔候”。是平时吃肉后,随时积攒牛羊骨头,到冬令寒气逼人时,砸碎骨头熬煮,等骨腔内的髓质熬融到汤里后,调以青盐,或直饮,或掺人清茶而饮’骨汤茶富含磷脂和钙离子,是病后虚弱、老人和产妇的冬令滋补饮料。五是牛油茶,藏语叫“贡加”,牛骨髓剁碎熬化,放进少量炒面拌炒均匀,掺人清茶稍煮可饮,亦为冬令祛寒壮身的滋补饮料。六是核桃茶,春、秋季困乏时,在专用小木椅内,倒入清茶和捣成泥状的核桃仁,反复捣动至茶、仁溶为一体。既有桃仁的甘甜香味,又有润肺补肾健脑之功能。
七是糌粑茶,在清茶中撮以少量糌粑煮沸,多作为晨饮茶,既解渴,又解饥。
藏族达拉
即提取酥油后已发酵的奶汁,喝时味酸,十分清凉可口的藏族美食。
藏族青稞酒
藏族喜欢饮用自酿的青稞酒,这也是在节日期间招待客人的最好饮品。
青稞酒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青稞煮后置于坛中,每2.5公斤青稞加一块曲子的比例投放搅拌,然后盖紧坛盖,静放7天左右即成。这种青稞酒的度数不大,味淡而略酸,类似青海汉族的“甜醅”。
藏族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族宗教信仰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族地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历史上,藏族受到佛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因此,许多禁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青海广大藏区都有神山,在藏族人心目中,是山神的皈依之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禁止在神山挖药材、狩猎、砍柴等。青海的果洛、玉树等地有放生神牛之俗,禁止人们驱赶、出卖和宰杀。由于神佛是人们的保护者、救世主,因此农牧业区藏族家家必设神龛,虔诚敬奉,吃饭、饮酒总要先敬神佛。
藏族禁忌
藏族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吸烟、燃蜡烛等。在藏族地区,人们睡觉时,脚不能伸向上方,因为那里一般都供有神龛。藏族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神治理,神又分为凶神和吉神,于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当进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盖房、婚娶时,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择取吉日。在藏族人看来,泉为江河之源,而江河则为龙王辖域,因此,禁忌挖泉引水,否则,将受到龙王的惩罚,或涝或早。
在旧社会,藏族妇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因而她们生活中的禁忌则更多。藏族认为妇女是不洁之物,煨桑、点灯、集体祭祀等场合一般不让妇女参加,寺院规定妇女只能在一定范围出人。妇女遇见僧侣要躬身屈膝,不能仰视。妇女不能与男人同坐一席,更不能在上方就坐。公共场合,禁止妇女饮酒、吸烟。寡妇不能参加婚嫁仪式。
相关参考
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875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
西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证之一。西藏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萨曲贡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制酒杯,这些酒杯大多以夹细沙的黑陶为主,且表面经过打磨,非常的光滑,器壁上
西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证之一。西藏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萨曲贡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制酒杯,这些酒杯大多以夹细沙的黑陶为主,且表面经过打磨,非常的光滑,器壁上
门巴族 门巴族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呼,意即居住门隅地区的人。部分也自称“竹巴”,因为他们住的地方叫“竹隅”。 门巴族主要聚居区就是门隅地区,同西藏的另一个少数民族络巴族是近邻。此外,在邻近的墨脱、林
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雪顿节是藏族的节日。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五至七天,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等省区。 “雪顿”是藏语音译,“雪”是酸奶子的意思,
藏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