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适用条件
Posted 货币政策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适用条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适用条件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一共有。一紧一松。双紧。双松。双稳健。当通货膨胀甚嚣尘上的时候一般采取双紧的政策,当通货紧缩和严重的时候一般采取双松的政策。其他情况相机而定。例如政府想控制投资又想降低利率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情况千变万化,政策制定者千万不可照搬教条,否则误国误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两种:
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
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利用IS-LM模型来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来自于当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意味着G(government spending)增加,这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利率上升,产出(Y)上升,AD曲线向右移。
政府的支出增加会导致政府挤出私人投资,会对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是若此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使得LM曲线向右移,利率保持不变,也就是保证利率不会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而增加,从而保证投资。
但是这样的政策也会带来问题,就是长期来看会导致通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 货币政策通常见效快,财政政策见效慢,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单独使用一种政策,就会产生挤出效应,达不到预想的目标结果。配合使用,效果较好,也比较健康。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的共同目标。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平稳、均衡的发展。
两大政策相互支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什么要配合
- 单纯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经济问题
因此,必须组合使用,才能相互起作用。
这就像中药的配伍一样,有害的部分相抵,最终发挥综合药效。
财政政策为什么要与货币政策配合?
通俗来说,财政政策管的是政府的钱,货币政策管的是银行的钱,既然管的都是钱,那么就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在巨集观调控中发挥作用。否则,一个紧、一个松,就没有作用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哪些形式,, 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策略组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络,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巨集观经济执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专案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专案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专案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巨集观层面和中观层面。[2,3]巨集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巨集观经济变数,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巨集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巨集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巨集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可以从巨集观调控目标、结构调整和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政府在对巨集观经济调节过程中,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巨集观经济调节目标、国民经济执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某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巨集观调节效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执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5%,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对巨集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略统计,改革开放23年间,实行“双松”政策组合的达13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只有1年,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4,5];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巨集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
第三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执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援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基本估价
“转型”是近几年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并在服务服从于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这个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确立,标志著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显著特征。从改革初期的大财政、小银行,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银行、小财政”,到90年代末期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财政政策本身从行为而言经历了一个“强——弱——强”的过程,从职能上讲也经历了一个由金融财政到吃饭财政、由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轨和演化过程,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及分步实施,标志着我国财政体系及建设开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是财政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执行机制和巨集观调控的重点紧密联络起来,相机抉择,协调推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巨集观调控建设方面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细总结检验,巨集观调控的政策绩效与预期政策目标相差较大。时至今日,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巨集观调控理论与政策规范,“相机抉择”变成了“随意选择”,巨集观调控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政策目标不明确,基本处于“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紧紧松松,松紧交替”的怪圈之中,滞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作为我国既定的一项中长期巨集观经济选择写入了我国的许多重要档案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的决策部门以及理论界对巨集观调控认知的肤浅,自主运用能力与水平较差。政策搭配缺乏权威部门,往往政出多门,形成政策效应的相互抵销,在1998年就呈现出了财政政策扩张效应被税收的制度收缩效应抵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效应被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乱的制度收缩效应所抵销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巨集观调控理论及政策搭配框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第三,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巨集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众所周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是有效实现财政巨集观调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政策效果。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持续了将近5个年头,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实施扩张财政政策的经济执行背景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公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刺激效应要呈下降趋势。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是巨集观调控体系建设、政策搭配与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四,信贷集中与“惜贷”并存,扩张的货币政策缺乏必要的传导机制,淡化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当前,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闲置的供给型资金与经济发展急需的钜额资金需求并存,有效的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运用。截止到2002年末,预计全国金融机构存大于贷将超过4.5万亿元,比通货紧缩初期的1997年末,新增4万多亿元,其中近几年新增近2万亿元,银行资金运用率降低,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效益滑坡,金融执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产业主体又急需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财政可支配资金无力担此重任,“造血”与“输血”严重脱节。如何将充足的金融资源总量优化、结构配置到各产业部门,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启示下,从1997年开始,中国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其核心是改革了银行内部法人制度和授权授信制度,银行评估专案、管理资金更为严格、谨慎和科学,同时也削弱了整体金融供给资金的能力(部分分支机构无贷款审批许可权)。这种日趋理性的经济金融环境降低了选择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形成了信贷资源向优势地区(沿海地区)、优势行业(电力、电信、菸草等)、优势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且呈不断强化的态势。内陆地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援,形成了银行体系内部资金闲置与营销“惜贷”的结论。对此有人从货币渠道传导机制上寻求破解上述课题的答案。从疏通传导机制出发增大积极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会收到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当市场经济执行机制基本确立以后,货币政策作用的制度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执行传导机制和载体,形成与市场金融执行相适应的风险利益配置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主体在传导货币政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诱回,是克服信贷传递渠道不畅的根本出路。
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已经形成了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三大传统工具和“视窗指导”为主体的政策工具体系,但由于上述工具的使用及执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载体和完善的市场执行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举步维艰,金融系统及金融体制存在明显的“双轨”并存特征,完善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缺乏制度保证和运作机制的支撑,货币政策效应特别是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修复作用,往往受制于行政或决策者能力、操作者能力的制约,特别是作为两大巨集观经济政策联结的重要工具——国债在执行及市场化执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有效的国债市场,加上国债种类、期限中存在的问题,中央银行能够买进卖出的国债数量不大,因而难以达到利用国债市场进行微调的目的。为此,今后的改革应当通过完善国债的品种、期限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国债市场,为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只有存在一个高效流动的国债市场,才能既为财政提供钜额资金来源,又能为中央银行提供调控经济的手段,充分实现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的作用。
第六,财政政策淡出、货币政策弥补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正在积极探讨以货币政策来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问题。货币政策弥补财政政策的退出,其关键在于促进经济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以保证价格水平的稳定。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部门,往往是信贷可得性比较高的部门,而不是融资困难的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没有必要来弥补财政政策的退出空间,只有在总量意义上,促进经济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和稳定价格指数这些方面,货币政策才有发挥作用的必要。对此,货币政策的政策空间主要有:(1)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是降低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可以降低社会的投资成本,促进社会投资。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仍在5%以上,商业银行的利差有3个百分点以上,因此贷款利率仍然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2)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援,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结合中国实际论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巨集观经济执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巨集观经济执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巨集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巨集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巨集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援,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巨集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执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援配合。
想学习货币政策问题、财政政策问题、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问题
哇,好有深度呀。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中间还包括间接知识点。但如果你要全部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你可以参考下西方经济原理,中国经济学家的著作。涉及的书目太多,但请你注意从外国的逻辑去想中国的思路。我只可以给你些指导性意义。希望有所帮助。
相关参考
对于我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A、党的政策对国家法律具有指导作用B、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时,应以党的政策为准C、两者的体制主体、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和实施方式不同D、
下列属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是_____。A、中国人民银行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C、中国工商银行D、中国建设银行答案:B解析: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
怎样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巨集观经济执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
对于我国党的政策及国家法律的关系,甲说:“党的政策对国家法律具有指导作用。”乙说国家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丙说
对于我国党的政策及国家法律的关系,甲说:“党的政策对国家法律具有指导作用。”乙说国家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丙说两者的制定主体、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和实施方式不同。”丁说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相冲突
知识大全 论述巨集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当前我国巨集观经济形势,说明如何进行
论述巨集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当前我国巨集观经济形势,说明如何进行巨集观财政政策1、含义:巨集观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为支援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
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__
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_____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政策调整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堆肥/填埋三大处理方式适用条件解析
垃圾处理方式包含垃圾焚烧、堆肥、填埋等几大类。这积累处理方式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其中,焚烧技术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对象要求高和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等限制条件。垃圾焚烧焚烧是采用高温技术将生活垃圾中的有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堆肥/填埋三大处理方式适用条件解析
垃圾处理方式包含垃圾焚烧、堆肥、填埋等几大类。这积累处理方式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其中,焚烧技术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对象要求高和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等限制条件。垃圾焚烧焚烧是采用高温技术将生活垃圾中的有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堆肥/填埋三大处理方式适用条件解析
垃圾处理方式包含垃圾焚烧、堆肥、填埋等几大类。这积累处理方式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其中,焚烧技术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对象要求高和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等限制条件。垃圾焚烧焚烧是采用高温技术将生活垃圾中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