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焦粉吸附处理亚甲基蓝印染废水研究
Posted 浓度
篇首语:忘记你是个女孩,然后像爷们一样去奋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改性焦粉吸附处理亚甲基蓝印染废水研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焦粉为原料,采用过二硫酸铵化学法改性焦粉,将其应用于亚甲基蓝印染废水处理,初步得出改性焦粉吸附处理亚甲基蓝废水工艺条件为:振荡时间80min、pH值≥10、改性焦粉用量0.8g、亚甲基蓝废水初始浓度小于20mg/L。拟合实验数据得出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属于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参数(RL)与亚甲基蓝初始浓度(Ci)的关系,RL都处于0~1之间,表明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较好。印染废水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较难处理和对环境危害极大的一类工业废水。我国每年要排放大约1.16×109m3印染废水。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用改性粉煤灰、凹凸棒石粘土等吸附材料对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报道不少[2,3]。蔡冬鸣等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δ-MnO2吸附水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动力学和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表观2级动力学方程,物料传递和微孔扩散是限速步骤。彭书传等研究了坡缕石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坡缕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过程是由化学吸附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的。冶金、化工、电石等企业在焦炭利用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焦粉。它具有固定碳含量高、挥发分低、强度高等特点。焦粉不仅造成大量能源、资源浪费,而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焦粉虽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但吸附容量低,对其进行改性,使其更适于废水处理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焦粉为原料,采用过二硫酸铵化学法改性焦粉。研究改性焦粉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及其吸附机理,为焦粉的资源化利用得出有益的实验数据。
1.实验
1.1主要材料与仪器
焦粉(水分2.26%、灰分13.5%、挥发分4.55%、硫含量0.8%、固定碳78.89%,酒泉钢铁集团公司),THZ-92B气浴恒温振荡器;AB204-N电子分析天平;ViS-7220G可见分光光度计;2XZ-2旋片式真空泵;JSM-6701F场发射扫描电镜,日本光学公司。
1.2分析方法
本实验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前后的溶液浓度变化,并按下式计算吸附量:
q=V(Ci-C)/W
式中:q为吸附量,mg/g;V为溶液体积,L;W为改性焦粉量,g;Ci为初始吸附质浓度,mg/L;C为吸附后剩余吸附质浓度,mg/L。
1.3焦粉改性
焦粉经粉碎机破碎后,用标准筛筛分出160~180目的焦粉100g左右。在焦粉中加入适量30%过二硫酸铵溶液,连续搅拌1~2h,于60~70℃的温度下抽真空将其水分蒸干,再将其置于马弗炉中,升温至350~400℃保温1h,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改性焦粉。
2.结果与讨论
2.1接触时间对改性焦粉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影响
将6份亚甲基蓝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精确称量的改性焦粉,室温下将锥形瓶置于恒温振荡器内,分别振荡不同的时间后,离心,测定其上层清液的吸光度,确定其吸附前后溶液的准确浓度。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改性焦粉与亚甲基蓝溶液的接触时间对其吸附容量有一定的影响,即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当接触时间为80min时,改性焦粉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趋于平缓,再延长吸附时间改性焦粉吸附量增加不明显。
2.2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改性焦粉吸附性能的影响
分别取6份50mL不同初始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加入一定量改性焦粉,将锥形瓶置于23℃的恒温振荡器内,振荡80min、离心,测定其上层清液的残余浓度,考察了初始浓度与改性焦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随着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改性焦粉吸附剂的单位吸附量增加。这是由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吸附质浓度增加,吸附剂表面和溶液主体的浓度梯度增加,吸附的推动力增大,单位吸附量增加。
2.3亚甲基蓝溶液pH值对改性焦粉吸附性能的影响
分别取6份亚甲基蓝废水溶液,用HCl和NaOH调节其pH值分别为3.26、5.15、6.92、9.04、10.71、11.99。分别加入改性焦粉,在25℃下将锥形瓶置于恒温振荡器内,振荡80min,考察pH值对废弃焦粉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看出,pH值对改性焦粉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当pH值由3.26增加到5.15时,其吸附量迅速增加;pH值由5.15到9.04时,吸附量随pH值变大的幅度略微变缓;当pH值>10.71时,改性焦粉对其的吸附量又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溶液中OH-增加,改性焦粉由于吸附OH-使其表面电负性增加,电性作用使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阳离子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加。
2.4改性焦粉用量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分别取6份亚甲基蓝溶液,加入不同质量的改性焦粉,室温下将锥形瓶置于恒温振荡器内,振荡80min,离心,测定其上层清液的残余浓度,考察吸附剂用量对改性焦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改性焦粉投加量的增加,吸附量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减小程度降低。原因可能是在吸附质浓度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吸附剂投加量增加,吸附剂整体活性吸附点位数量增加,单位面积吸附点位吸附的吸附质分子数减少,因而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量下降。
2.5改性焦粉吸附亚甲基蓝理论模型的拟合
将实验数据分别代入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线性拟合[7,8]。结果表明,改性焦粉吸附亚甲基蓝,与Freundlich方程拟合线性关系较差(相关系数R=0.98595),且用该模型计算平衡吸附量(qe)与实测值相差较大;而与Langmuir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相关系数R=0.9963),且用该模型计算平衡吸附量(qe)与实测值较吻合。从而可以判断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吸附服从于Langmuir等温吸附的理论模型。该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
2.6温度对改性焦粉吸附性能的影响与评价
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Langmuir等温方程线性拟合,拟合结果见下表。
表中不同温度下改性焦粉对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与Langmuir等温模型相关性较好(R值均在0.9951以上),参数b、平衡吸附量qe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温度升高有利改性焦粉对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该吸附过程可能为吸热过程。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定义了无量纲的分离因子,即平衡参数(RL),它的大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吸附过程是否是有利的[10,11],其计算公式为:
RL=1/(1+bCi)
式中:RL为平衡参数,用于表示吸附过程的性质,0<RL<1,表示为有利吸附;RL>1,为不利吸附;RL=1,为可逆吸附;RL=0,为非可逆吸附。b为Langmuir等温式的参数,Ci为初始浓度。将相关实验数据代入上式作图,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4个不同温度下,平衡参数RL的数值均处于0~1之间,这表明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为有利吸附,吸附性能比较好。
3.结论
(1)以废弃焦粉为原料,通过脱灰处理,采用过二硫酸铵化学改性焦粉,改性焦粉结构疏松,形成了具有一定吸附特性的孔隙结构。
(2)采用静态法用改性焦粉吸附处理亚甲基蓝印染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振荡时间为80min、pH值>10、改性焦粉用量大于0.8g、亚甲基蓝废水初始浓度小于20mg/L。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吸附为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
(3)考察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参数(RL)与亚甲基蓝初始浓度(Ci)的关系,RL都处于0~1之间,表明改性焦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较好。
相关参考
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C)和粉煤灰为原料,利用水溶液吸附的方法合成改性粉煤灰,并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影响试验,考察了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吸附反
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C)和粉煤灰为原料,利用水溶液吸附的方法合成改性粉煤灰,并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影响试验,考察了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吸附反
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C)和粉煤灰为原料,利用水溶液吸附的方法合成改性粉煤灰,并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影响试验,考察了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吸附反
采用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阳离子型聚季铵盐(BT-3)和粉煤灰自制新型混凝剂(阳离子型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并考察了原粉煤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新型混凝剂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
采用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阳离子型聚季铵盐(BT-3)和粉煤灰自制新型混凝剂(阳离子型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并考察了原粉煤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新型混凝剂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
采用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阳离子型聚季铵盐(BT-3)和粉煤灰自制新型混凝剂(阳离子型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并考察了原粉煤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新型混凝剂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染料和印染工业发展迅速,染料产品的年产量已达9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0%左右〔1〕。随着染料废水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量难以生化降解处理的有机物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染料和印染工业发展迅速,染料产品的年产量已达9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0%左右〔1〕。随着染料废水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量难以生化降解处理的有机物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染料和印染工业发展迅速,染料产品的年产量已达9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0%左右〔1〕。随着染料废水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量难以生化降解处理的有机物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