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废水处理措施的选择
Posted 污染物
篇首语:听闻少年二字,当与平庸相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印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废水处理措施的选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阐述了印染废水的产生途径和特点;综述了印染废水的治理措施;比较了主要印染废水处理措施的差异。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境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程度大小,依赖于所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有效和经济。污染防治措施必须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上高度统一,在印染行业项目环评的污染防治措施评述章节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在印染行业环评中,污染治理措施评述章节应重点突出“评述"二字,并应明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篇章的不同;应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价时建设项目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应明确规定污染防治、物料回收利用措施并进行技术可靠性的论证,列举国内外的运行实例,以确保达标排放;同时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措施;对所采取的环保对策、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合理性论证,所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规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监控计划,以确保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有效地控制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印染行业废水的特点及当前印染行业废水治理的技术发展水平。
1.印染废水的产生
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由于所加工的纤维原料、产品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加工方式不同,废水的组成和性质变化很大。印染加工的四个工序都要排出废水,预处理阶段(包括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工序)要排出退浆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和丝光废水,染色工序排出染色废水,印花工序排出印花废水和皂液废水,整理工序则排出整理废水。
2.印染废水的特点
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约3~4万吨/天。该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排入江湖用于农田灌溉或作为饮用水,对人类可长期产生毒害,后果严重。如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把污水处置措施分析清楚,对印染厂废水是否能得到有效处置具有决定性影响,是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的环节。
印染是俗称,学名是染整,包括染色、印花、整理等工艺。染色主要是将染料溶解在水中,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将染料转移到织物上,生成有色织物。印花是通过预制好花纹的网板,将不同颜色的染料分批、依次涂在织物上形成彩色图案。整理是指织物经过漂、染、印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所进行的加工工艺,分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印染废水有以下几个特点:
2.1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
其所含的颜色及污染物主要由天然有机物及人工合成有机物所形成,由于在印染加工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染料,致使排放废水的色度在几百倍到几万倍之间不等,且随着大量新型助剂、浆料的使用,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降低,处理难度加大。
2.2水质变化范围大、可生化性差
印染废水排放与企业生产织物品种、数量、工艺及所选用的染料等多种因素有关,水质变化大,在所排放的废水中,COD高时可达2060mg/L~3000mg/L,且BOD与COD之比小于0.2,可生化性差。
2.3pH值变化大
由于不同纤维织物在印染加工中所使用的工艺不同,需要在不同pH值条件下进行染色。因此,不同纤维织物在印染加工中所排放废水的pH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由于棉及其混纺织物印染加工中很多工艺都需要加入碱,造成废水中pH值较高。
2.4水温水量变化大
由于印染加工大多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致使排放废水的水温比较高,废水温度高对生化处理不利。另外由于加工织物的品种不同,所需要的染色温度和水量也不同,使排放的废水的温度和排放量不同。
3.印染废水处理工艺
3.1物化处理技术
物化法是在污水中加入絮凝剂、助凝剂,在特定的构筑物内进行沉淀或气浮,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的一种化学物理处理方法。但该类方法由于加药费用高、去除污染物不彻底、污泥量大并且难以进一步处理,会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一般不单独使用,仅作为生化处理的辅助工艺。常用的物化处理单元主要有:絮凝沉淀、气浮、吸附、过滤。
3.1.1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通过加入絮凝剂、助凝剂,使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絮状颗粒,从而使污染物被吸附去除。常用的处理设施有:竖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辐流沉淀池、平流沉淀池等。絮凝沉淀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常用,一般可去除40—50%的CODcr、60—80%的色度。
3.1.2气浮
气浮是以微小气泡作为载体,粘附水中的杂质颗粒,使其密度小于水,然后颗粒被气泡携带浮升至水面与水分离去除的方法。主要设施有:传统溶气气浮、CAF涡凹气浮、超浅层气浮等。气浮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常用,一般可去除40-50%的CODcr、60-80%的色度。
3.1.3吸附
吸附是利用固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因受力不均匀而具有多余的能量,当污染物碰撞到固体表面时,受到吸引而停留在固体表面的过程。常用的有:活性炭、硅藻土、树脂吸附剂等。
3.1.4过滤
过滤去除化学沉淀和生物过程未能去除的微细颗粒和胶体物质。主要有:各类滤池、各种膜过滤器等。过滤在印染废水处理中不常用,除非回用水的深度处理或针对某些难降解化合物的处理。
3.2生化处理技术
生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有机物降解、被吸附而去除的一种处理方法。由于其降解污染物彻底,运行费用相对低,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染污水处理中。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分为厌氧和好氧。厌氧包括:水解酸化、UASB等;好氧主要包括: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等。
3.2.1厌氧技术
厌氧技术是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菌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厌氧生物反应通常被划分成两个阶段过程:第一阶段是水解酸化阶段,第二阶段是甲烷发酵阶段。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常将厌氧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来降解废水中部分污染物,同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即印染废水中常用的水解酸化工艺,一般CODcr去除率为20-40%,色度去除率可达40-70%。
3.2.2好氧技术
好氧技术是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在印染废水中常用的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一般CODcr去除率为55-88%。
4.印染废水处理措施的比较
目前处理印染废水的常用方法大致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化法。化学法包括混凝法、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法等,其技术优点为:对C0D的去除效果好,对疏水性染料的脱色率高;技术缺点为:对亲水性染料的脱色效果差,处理成本高,泥渣难处理,另外本方法不适合大流量的处理,混凝法对COD的去除效果较差;物理化学法包括吸附脱色、混凝沉淀、臭氧、氯漂白等化学氧化法、离子交换、超滤膜脱色光催化、高压脉冲电解法等,其处理效果显著,技术缺点为:处理费用高,适应范围窄,易产生大量难处理污泥;生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碑方法,是目前印染废水处理的主导工艺,可处理印染工业废水所含有的大量能被生物氧化可溶性物质,主要包括好氧法和厌氧法。生化法中生物接触氧化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废水处理方法,它在印染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已出现了工业化的生产装置,该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处理效率高,容积负倚可达1.5kg/(m.d)-3kg/(m.d),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生物量多(种类也多),对生物难降解的物质也能除去,同时可用于三级处理脱氮,但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填料容易堵塞,需经常进行冲洗,在处理印染废水时,气水的比值较高,约1.15~1.25,动力消耗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每处理1t废水约需0.4度~0.5度电,较活性污泥法偏高。由于印染废水成分非常复杂,有时采用单一的处理工艺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根据污染物的组成和性质选择多种方法联合处理印染废水。
相关参考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应该注意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建设项目,还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应该注意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建设项目,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称环评)指在开发建设活动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我国实施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称环评)指在开发建设活动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我国实施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