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杂交玉米栽培技术
Posted 追肥
篇首语:当你毫无保留地信任一个人,最终只会有这两种结果,不是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临翔区杂交玉米栽培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选用强优势杂交种:
(1)、选用高产紧凑型杂交种:会单4号、滇丰4号、雅玉10号、雅玉12号等。
(2)、选用高产披散型大穗型杂交种:扎单201、云优21、云优78、云优105号、云瑞6号、保玉7号、海禾1号等。
2.提高播种质量,保证一次全苗:
(1)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最适合播种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
(2)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中上等地块种植,做到深耕、土细墒平、精耕细作。
(3)浸种和药剂拌种:将选好的种子浸泡12—14小时,播种时用粉锈灵拌种防治丝黑穗病,确保苗全苗壮。
(4)合理密植:紧凑型品种宽行2.5-2.8尺,窄行1-1.5尺,株距6-7寸,每亩4200-4600株,坡散型品种宽行2.8-3尺,窄行1-1.5尺,株距7-8寸,每亩4000-4500株,单株留苗。
(5)、施足底肥,浇足出苗水,亩用农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钾肥10公斤,锌肥1公斤,拌均后施入播种沟内,回土将肥料盖好,做到种肥隔离,浇灌出苗水。
(6)防治地下害虫,用锌硫磷或甲敌粉拌毒土撒入播种沟防治地下害虫,然后播种覆土盖膜,膜四周压平压紧,播种时预育一定袋苗,供补苗用。
3.加强田间管理:
(1)及时破膜:一般播种后3-5天进行检查,发现出苗及时破膜,压严膜孔。
(2)查苗补缺:出苗后一周,若出现缺苗,及时用预育袋苗补齐,浇足水,盖好膜。
(3)适时追肥:追肥量每亩尿素40-50公斤,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对弱苗移栽偏施苗肥,消灭大小苗。
5.7片时追施苗肥,占总追肥量20-25%,进入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占总追肥量的60-65%,抽雄时补施粒肥,占总追肥量10-15%。
(4)加强病虫草鼠防治。A.中耕除草:薅铲两次,结合苗肥,除第一次草,第二次结合穗肥,揭膜培土,有条件的在揭膜时打一次克芜踪或莠去津进行化除。B.防治病虫害:拔节后,如有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进行喷雾防治,如有玉米螟危害,用锌硫磷每亩40克拌细沙灌心叶。C.防治鼠害:灭鼠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播种时田边地角投放鼠药,凡种玉米的农户,全体动员统一灭鼠。
(5)采用辅助性措施。A.在玉米孕穗抽雄前喷施大肥王,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壮素。B.抽丝期人工辅助授粉1-2次。
4.适时收获:为防止后期雨水多造成霉坏,成熟时应及时收获、晾晒,确保丰产丰收。
相关参考
(一)整地。要求整地要精细,做到土细地平,便于播种出苗。 (二)选用良种。玉米品种选用高产、高效、高抗的中矮杆杂交玉米品种。 (三)适时播种。即在5月20日—6月20日播种,有利于防治病虫鼠害,新
(一)整地。要求整地要精细,做到土细地平,便于播种出苗。 (二)选用良种。玉米品种选用高产、高效、高抗的中矮杆杂交玉米品种。 (三)适时播种。即在5月20日—6月20日播种,有利于防治病虫鼠害,新
玉米是临翔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14万亩左右,其中60%都是种植在山区的坡改梯地和缓坡地上,由于临翔区气候冬春干旱,山区种植的玉米除少部分种在低洼地以外,大部分都涉及抗旱种植。 一、种植
玉米是临翔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14万亩左右,其中60%都是种植在山区的坡改梯地和缓坡地上,由于临翔区气候冬春干旱,山区种植的玉米除少部分种在低洼地以外,大部分都涉及抗旱种植。 一、种植
地膜覆盖是临翔区山区半山区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眼下,正是玉米播种时节,为充分发挥地膜玉米的增产效应,针对往年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整地 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
地膜覆盖是临翔区山区半山区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眼下,正是玉米播种时节,为充分发挥地膜玉米的增产效应,针对往年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整地 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
临翔区境内,危害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等,此类害虫以幼虫为害玉米。在玉米苗期,幼虫在茎附近地下面昼伏夜出,咬食玉米种子、幼苗的根或茎基部,造成死苗、缺苗。为了确保苗全、苗壮,实现玉米的
临翔区境内,危害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等,此类害虫以幼虫为害玉米。在玉米苗期,幼虫在茎附近地下面昼伏夜出,咬食玉米种子、幼苗的根或茎基部,造成死苗、缺苗。为了确保苗全、苗壮,实现玉米的
临翔区常年玉米种植14万亩左右,其中60%都是种植在山区的坡改梯地和缓坡地上,近年由于劳务输出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减少,提高山区人民群众科技含量,减少劳力重复投入,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成为基层农技人员
临翔区常年玉米种植14万亩左右,其中60%都是种植在山区的坡改梯地和缓坡地上,近年由于劳务输出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减少,提高山区人民群众科技含量,减少劳力重复投入,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成为基层农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