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叶蜂和麦茎蜂的区别和防治技术如何?
Posted 幼虫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麦叶蜂和麦茎蜂的区别和防治技术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麦叶蜂以幼虫取食小麦等植物叶片,由叶尖和叶缘开始咬食,将叶片吃成缺刻状,严重时可将麦叶吃光,仅留下主脉。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
麦茎蜂幼虫钻蛀茎秆,使麦芒及麦颖变黄,干枯失色,严重时整个茎秆被食空,后期全穗变白,茎节变黄或黑色,有的从地表截断,不能结实。老熟幼虫钻入根茎部,从根茎部将茎秆咬断或仅留少量表皮连接,断面整齐,受害小麦很易折倒。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西北麦区。
农业防治:对于麦叶蜂,在种麦前深耕可把土中休眠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减轻危害。对于麦茎蜂,采用麦收后进行深翻,收集麦茬沤肥或烧毁,杀伤根茬内的越冬虫,还有抑制成虫出土的作用;尽可能实行大面积的轮作;选育秆壁厚或坚硬的抗虫高产品种。
化学防治:麦叶蜂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一般抽穗前后)施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15毫升,对水45~50千克喷雾。在麦茎蜂发生危害重的地区于5月下旬洋槐开花期成虫发生高峰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9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1 200倍液,也可喷撒1.5%乐果粉或2.5%敌百虫粉,每亩2.5~21.5千克。土壤处理,成虫羽化初期,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0.25千克,对水1千克加细沙30千克拌匀撒施。最好结合中耕翻入地下,可提高防治效果。
相关参考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
清洁梨园刮除树上的粗皮、翘皮,破除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等害虫的茧蛹;清扫枯枝落叶和僵果,减少梨黑星病、褐斑病、自粉病等病毒的侵染源;剪除病残叶枝干,消灭梨潜皮蛾、梨茎蜂的越冬幼虫;清理物应集中深埋或烧
清洁梨园刮除树上的粗皮、翘皮,破除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等害虫的茧蛹;清扫枯枝落叶和僵果,减少梨黑星病、褐斑病、自粉病等病毒的侵染源;剪除病残叶枝干,消灭梨潜皮蛾、梨茎蜂的越冬幼虫;清理物应集中深埋或烧
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综合性叶枯病、红蜘蛛、麦蚜、麦叶蜂、吸浆虫、禾本科杂草、野麦子等,严重危害着小麦生长,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在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
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综合性叶枯病、红蜘蛛、麦蚜、麦叶蜂、吸浆虫、禾本科杂草、野麦子等,严重危害着小麦生长,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在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
学名Apophyliathalassina(Faldermann)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麦茎叶甲、小麦金花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限未过淮河,西达扩肃、青海。山西、甘肃、河北日趋严重。寄主:麦类、
学名Apophyliathalassina(Faldermann)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麦茎叶甲、小麦金花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限未过淮河,西达扩肃、青海。山西、甘肃、河北日趋严重。寄主:麦类、
学名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麦螟、钻心虫、蛀茎虫等。分布山东、河北、江苏、甘肃等冬麦区。寄主:小麦、大麦等。为害特点低龄幼虫在心叶内为害,小麦、大麦拔节后幼虫为害心叶,造成卷心、矮缩、枯心或形成残株,每只
学名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麦螟、钻心虫、蛀茎虫等。分布山东、河北、江苏、甘肃等冬麦区。寄主:小麦、大麦等。为害特点低龄幼虫在心叶内为害,小麦、大麦拔节后幼虫为害心叶,造成卷心、矮缩、枯心或形成残株,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