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适时晚收可增产

Posted 玉米

篇首语: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玉米适时晚收可增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小麦和玉米生产中重点推广“一早两晚”技术,即玉米抢时早播、适时晚收和小麦适时晚播技术。推迟玉米收获期,采用晚收技术,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只是通过延长玉米生长期,就可提高玉米产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效技术措施,便于群众接受和应用。当前,玉米正处于生育后期,即将进入成熟收获期,但是今年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寡照低温等天气,对提高玉米千粒重和产量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推广应用玉米晚收技术,正确掌握玉米收获期,延长灌浆时间,是增加千粒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环节。
一、收获特征 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假熟”现象,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籽粒尚未停止灌浆,这些品种往往被提前收获,造成光热资源浪费,玉米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增长。玉米收获要改过去“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为“苞叶干枯、黑色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一般可晚收7-10天。
二、收获时间 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玉米适当晚收即可增产的道理在夏玉米生产中却没有完全做到,群众主要是担心延误小麦播种,造成小麦减产。现在农业机械的普及,从玉米腾茬到小麦播种的时间已大大缩短,在正常年份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并不影响适时种麦。根据各地生产实际,一般可推迟到10月5日-10月10日收获,同时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小麦,确保小麦玉米两料全年丰收。
三、增产效果 玉米灌浆时间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所以在玉米生长后期延长灌浆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据试验资料,玉米自蜡熟开始至完熟期,每晚收1天,千粒重会增加3-4克,亩增产5-7公斤,如按晚收10天计算,籽粒灌浆期可延长到50天以上,亩增产可达50公斤以上。另外,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商品性好,也便于脱粒储存。

相关参考

玉米增产要适时晚收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保障玉米稳产、高产尤为重要。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即:

玉米增产要适时晚收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保障玉米稳产、高产尤为重要。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即:

怎样做到玉米晚收保增产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适时推迟玉米的收获期能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玉米晚收保增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定玉米最佳收获期。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

怎样做到玉米晚收保增产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适时推迟玉米的收获期能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玉米晚收保增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定玉米最佳收获期。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

玉米增产宜适时晚收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即:  一看:看玉米生长特征,玉米的成熟期需经历乳熟期

玉米增产宜适时晚收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即:  一看:看玉米生长特征,玉米的成熟期需经历乳熟期

玉米晚收可增产

我曾多次看到过关于玉米晚收增产的信息。回到办公室,我又特意上网查看有关信息,发现很多玉米晚收增产的信息,而且基本一致。现摘录一条,供农民朋友参考:省农气专家介绍,9月4日至9月19日,我省大部出现低温

玉米晚收可增产

我曾多次看到过关于玉米晚收增产的信息。回到办公室,我又特意上网查看有关信息,发现很多玉米晚收增产的信息,而且基本一致。现摘录一条,供农民朋友参考:省农气专家介绍,9月4日至9月19日,我省大部出现低温

如何做到玉米晚收增产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保障玉米稳产、高产尤为重要。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看玉

如何做到玉米晚收增产

夏播玉米渐近收获,保障玉米稳产、高产尤为重要。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适时晚收可亩增产100多斤以上。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