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耐热超甜玉米的新品种晶甜3号
Posted 品种
篇首语:常识是本能,有足够的常识便是天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优质耐热超甜玉米的新品种晶甜3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品种特性
晶甜3号系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1和2002两年国家东南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三大特殊优点,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审定:
1、品质优。果穗还原糖含量为8.28%,可溶性糖含量为16.93%,VC含量为14.23mg/100g,外观性状好,食味感较好,甜度高,皮薄,经有关玉米专家组现场考查评比认为该品种品质突出,优于所有参试品种,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同等水平;籽粒深度2.0cm,千粒重为339.4g,出粒率为70.8%,适宜脱粒加工;穗形筒型,排列整齐,籽粒乳黄色,适宜整穗加工出口。
2、产量高。平均穗长19.1cm,穗粗4.6cm,平均单穗重为250g,每667平方米产750kg以上,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3.7%。
3、抗性强。耐高温,播期长,可以春、夏、秋季栽培,这是其它大多数超甜玉米品种不具备的特殊优点高抗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中抗玉米螟。
二、栽培要点
1、选地隔离。晶甜3号是受胚乳隐性突变基因(sh2)控制的,为了保证品质,生产上要求隔离种植,具体方法有3种:
(1)空间隔离,要求周围300m以内不得种植其它玉米;
(2)时间隔离,要求与其它玉米花期错开20d以上;
(3)屏障隔离,以10m上的高秆作物、房屋等自然屏障隔离。
2、适期播种。当5cm地温稳定在12摄氏度以上即可播种,南京地区从3月中旬至8月底均可播种,3月1,5日之前及8月5日以后播种要用大棚覆盖。种植者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调节播种期,错开采收期,尽可能长时间满足市场需求,达到高效栽培的目的。播种方式有两种:―是直播;二是用育苗盘育苗移栽,在第2叶与第1叶大小相当时移栽成活率最高。
3、栽培密度。根据试验结果,晶甜3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3000--3500株/667m2。
4、田间管理。5叶时定苗,每667m2施苗肥10kg尿素;10叶时每667m2施穗肥20kg尿素,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培土以防倒伏,其它管理可参照普通玉米。
5、适期采收。超甜玉米的采收期比较严格,从外观看花丝变黑褐色为采收适期,晶甜3号―般在授粉后20―24d较适宜。
相关参考
晶甜3号超甜玉米系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1和2002两年国家东南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三大特殊优点,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审定。1、品质优。果穗还原糖含量为
晶甜3号超甜玉米系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1和2002两年国家东南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三大特殊优点,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审定。1、品质优。果穗还原糖含量为
晶甜3号玉米为国审品种,超甜玉米杂交种。生长势强,生良期75-85天,株高170厘米。果穗圆筒形,穗长20厘米,单穗重300克以上,春播双穗率接近100%。子粒乳黄色,折光糖度15-18度,全国区试品
晶甜3号玉米为国审品种,超甜玉米杂交种。生长势强,生良期75-85天,株高170厘米。果穗圆筒形,穗长20厘米,单穗重300克以上,春播双穗率接近100%。子粒乳黄色,折光糖度15-18度,全国区试品
系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1和2002两年国家东南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三大特殊优点,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审定。1、品质优。果穗还原糖含量为8.28%,可溶
系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1和2002两年国家东南区试,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三大特殊优点,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审定。1、品质优。果穗还原糖含量为8.28%,可溶
超甜4号是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甜玉米新品种,该杂交种表现丰产性好,一般鲜穗亩产可达750―800公斤,比超甜3号增产10%以上。其主要特征为种子颗粒较大,出苗快而齐,幼苗长势强,成株期
超甜4号是由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甜玉米新品种,该杂交种表现丰产性好,一般鲜穗亩产可达750―800公斤,比超甜3号增产10%以上。其主要特征为种子颗粒较大,出苗快而齐,幼苗长势强,成株期
优质金银类型、高产、早熟甜玉米新品种--农甜1号(原名金银1号)
农甜1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甜玉米课题组在"九五"育种攻关中新近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已于1999年11月3日通过广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2000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于以
优质金银类型、高产、早熟甜玉米新品种--农甜1号(原名金银1号)
农甜1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甜玉米课题组在"九五"育种攻关中新近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已于1999年11月3日通过广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2000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