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Posted 玉米
篇首语: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警惕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症状表现
该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面先出现褪绿小点,然后出现不规则的浅褐色小点,叶肉褪色为红黄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全部不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的主脉上山现毕叶面病斑色深的直径1~2毫米大小的红褐色病斑,病斑埋在叶脉之中,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碎裂,仅残存叶脉和维管束。
二、发病特点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上侵染玉米幼嫩组织,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开始发病,2006年发病早,在玉米喇叭口前期已发病,抽穗到乳熟期为显证高峰期,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发生严重。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玉米叶色发黄,抗病力差,发病较重。
三、发病原因
一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二是高温高湿利于该病流行;三是在喇叭口期土壤缺肥时植株抗病性差;四是2004~2006年土壤及病残体中菌源量增加,条件适宜该病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基肥。在玉米4~5片叶时追施苗肥,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并淳意氮、磷、钾肥搭配;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不用病株作饲料或作堆肥,如作堆肥,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2、重病田和棉花、大豆作物轮作2~3年。
3、选用抗病品种。
4、提高田间通透性。栽植密度适当,每亩栽植3500株左右,使田间通风透光。
5、药剂防治。
(1)在玉米4~5叶期,每亩用25%粉锈宁WP1500倍液叶面喷雾,有效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2)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粉锈宁WP1500倍液、20%粉锈宁EC2500倍液、50%多菌灵WP500~800倍液叶面喷雾,为提高防效,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微肥等,每7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相关参考
玉田县是种植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之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现在正值春玉米苗期,夏玉米播种期。玉米喜高温,一般在夏秋季节成熟,因此,在夏秋季节高温多雨,玉米田杂草发生普遍。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
玉田县是种植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之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现在正值春玉米苗期,夏玉米播种期。玉米喜高温,一般在夏秋季节成熟,因此,在夏秋季节高温多雨,玉米田杂草发生普遍。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
6月12日农科站在我镇各村10个样点调查,每个样点都有粘虫发生,个别样点虫量较高,百株虫量达18头,平均百株虫量11头,多为一二龄幼虫。天气预报近期有中雨,温暖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粘虫的发生。农科站提醒全
6月12日农科站在我镇各村10个样点调查,每个样点都有粘虫发生,个别样点虫量较高,百株虫量达18头,平均百株虫量11头,多为一二龄幼虫。天气预报近期有中雨,温暖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粘虫的发生。农科站提醒全
玉米矮化花叶病毒病是冬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病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期最易染病,抽穗后受害较轻。发病后病株均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发病早,矮化严重,果穗短小,甚至
玉米矮化花叶病毒病是冬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病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期最易染病,抽穗后受害较轻。发病后病株均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发病早,矮化严重,果穗短小,甚至
近期,粘虫在盘龙乡西蚌克、白石岩村小组玉米上发生危害,6月26日,经我站技术人实地调查,平均单株虫量3头,最高单株虫量15头/株,大部份虫龄在3龄,发生面积2000亩。 鉴于粘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
近期,粘虫在盘龙乡西蚌克、白石岩村小组玉米上发生危害,6月26日,经我站技术人实地调查,平均单株虫量3头,最高单株虫量15头/株,大部份虫龄在3龄,发生面积2000亩。 鉴于粘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
玉米褐斑病,是我县近几年常发生的病害且发生较重。玉米褐斑病一般从喇叭口期开始发病,抽穗至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以孢子囊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病菌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孢子
玉米褐斑病,是我县近几年常发生的病害且发生较重。玉米褐斑病一般从喇叭口期开始发病,抽穗至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以孢子囊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病菌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