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麦田的管理技术
Posted 小麦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麦田的管理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冬小麦播种形势与当前苗惰分析
由于今年气候因素的原因,山东省冬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往年,形成了早茬麦、适期播种的小麦和晚茬小麦,水浇地小麦、无水浇条件的旱地小麦等多种类型小麦并存的形势,与往年相比,适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减少,晚茬麦的面积增加。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在春季因苗因地分类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就能够促弱苗转壮,调节群体结构合理发展,夺取小麦丰收。
(一)有利因素
1.底墒足,小麦出苗状况良好
今年夏季、初秋,山东省降雨较多,墒情好,无论适期播种的小麦,还是晚茬麦,基本保证了一播全苗;由于底墒好,冬前阶段小麦生长良好,也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
早春的生长。
2.群体结构适宜,奠定了一个创建小麦丰产的群体结构的基础
适期播种的麦田采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目前苗情状况良好;对于晚播小麦,各地采取了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加大播量,以密补晚等晚茬麦配套栽培技术,基本苗数增加。这样,适期播种的小麦和晚茬麦都根据其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适宣的群体结构基础,为春季小麦群体结构的合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不利因素
1.晚茬麦面积大于往年,地区间苗情不平衡
由于夏季多雨寡照,使玉米成熟期推迟,加之秋种期间降雨频繁,严重影响了今年的秋种进庋,导致有的地区晚茬麦面积大,苗小,苗弱,根系发育差,地区间小麦苗情T不平衡。晚茬麦面积大的地区主要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鲁东和鲁中适期播种的一、
二类苗面积大。
2.部分地区肥料投入偏少
由于种植小麦的效益低于蔬莱和其他经济作物,所以部分地区农民种小麦时施用的底化肥不足,有的地方只施了氮肥,未施磷肥;有的地方由于地湿,无法运送有机肥,
或因地湿无法耕翻而没有施用底化肥。
针对今年小麦播种基础差别大,地区间小麦苗情不平衡,晚茬麦面积大,冬前苗情偏弱的闶题,必须分类指导,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二、春季麦田管理的技术意见
(一)冬小麦春季的生长发育特‘点、肥水效应与管理技术小麦从返青至挑旗是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从器官的生育特点来看,由冬前以根、蘖、叶等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转入根、叶、蘖、茎、穗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迅速,植株的生长量大,需肥需水也多,因而,在田间管理方面也最要紧。
根据冬小麦在春季不同时期的生育特点和管理上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二个时期。
1.返青期
小麦越冬后,叶面积和干重都有所下降,返青后有一段较长时期的恢复生长过程,直至起身后才转入旺盛生长时期。自返青至起身期间,植株继续分蘖、出叶、发根、并开始幼穗分化,经历的时阋较长,是巩固冬前壮苗,争取弱苗转壮和抑制旺苗生长的有利时期。试验和小麦生产实践证明,在春季小麦生长期间,返青期是增加春季分蘖及穗数的高效期。返青期麦田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麦苗返青,培育高产壮苗,对中产以下麦田及高产麦田的弱苗,促根、增蘖、增穗,使弱苗转壮;对高肥高产麦田,促根、控蘖,控制旺苗,使麦苗稳健生长。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划锄与镇压。这是早春麦田管理的主要措施。划锄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减少 ̄土壤水分蒸发,其次是通气,提高地温和消灭杂草等。土壤在冬季冻结期间,下层水分上升并累积于冻土层,土壤化冻时,表层有较多的水分,称为土壤返浆。这时,若不注意锄地保墒,水分就会大量散失。锄地可以破坏土壤毛细管系统,抑制水分向蒸发面活动。锄地不仅可松土保墒、除草,还能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据观察,一般锄后7~10天内,白天5cm土层内平均地温能增高0.5~1摄氏度,这对促进根系发育极为有利。不论弱苗、壮苗或旺苗返青期间都应抓紧锄地。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可适当深锄以抑制春季分蘖。
镇压可粉碎土块,提高土壤上层的含水量。镇压还能使麦根与土壤密接,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有防倒的作用。
(2)返青期追肥。刚返青时追肥,肥效作用在分蘖高峰前,能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相应增加亩穗数。并能促进中部叶片增大和基部伸长节间拉长。据莱阳农学院用蚰包小麦试验,返青期只追肥不浇水,每亩沟施硫酸铵12.5~15kg,比不追肥的年后最高总茎数增加4.2~15.2万,每亩成穗数增加9.5~11.6万,约增20%左右:茎秆基部第1、2节间长度增加1~1.lcm和0.7~0.9cm,年后新生2、3、4叶片长庋分别增加1.1~1.2cm、1.3~2.2cm和1.5~2,3cm。由此可见,返青肥的作用对弱苗转壮和增加亩穗数是有利的,但对高产田的壮苗和旺苗,则可能使中后期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徒长倒伏。因此,地力较差的中产以下麦田及高产麦田中的弱苗,尤其是底化肥不足的麦田,应追施返青肥。高肥、高产麦田的壮苗或旺苗,要在返青期控制,不施返青肥,否则会造成田间郁蔽,徒长倒伏。
晚茬弱苗应在返青期土壤刚刚化冻时借墒追肥,但不宜浇返青水,以免造成地温下降,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麦苗转壮。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亦应抓住土壤刚刚化冻返浆时的良好时机,借墒追肥。
土壤墒情适宜时,追施返青肥一般不浇水,应开沟深施,或用化肥耧施,以免肥分损失。底肥没有施磷肥的地块,要氦、磷配施,因为磷肥有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生的作用。
(3)返青期浇水问题。各地的试验证明,要不要浇返青水应根据墒情、地力、温度和苗情而定。在土壤倮水力强、墒情好、春季温度偏低时浇返青水,常因地面板结、地温下降而导致减产。反之,在土壤保水力差,返青时干旱缺水时,浇返青水则有增产作用。即使要浇返青水,一般年份也需等到5cm平均地温稳定在5摄氏度以上时再开始浇,返青水浇得太早,有时会发生冻害,尤其是晚茬弱苗和涝洼地更应注意这一点,达类麦田不宜浇返青水。
(4)返青后期在温庋适宜时进行化学防除杂草。
2.起身、拔节、挑旗期
返青期以后,小麦植株由匍匐转向直立生长,叶片开始收拢呈倾斜状,年后第一个伸长的叶鞘显著拉长,其叶耳和年前最后一叶的叶耳距约1.5cm左右,主茎长出的年后第二叶片接近定长,此时称为小麦的起身期。起身前后,分蘖数量达到高峰,无效分蘖开始消亡,分蘖出现两极分化。分蘖两极分化的进程决定成穗率及拔节期间群体结构状况,并由此而影响粒重。小麦起身后转入旺盛生长期,穗、茎、叶一起迅速生长,干物质积累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小麦进入起身期后的另一个特点是生长发育中心发生变化,由起身前营养生长为主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植株生长发育以茎穗为主,光合产物主要供茎穗发育。尽管组咸群体的个体数目不再增加,但个体的体积,迅速增加。据研究,在高肥水条件下,拔节时小麦单株体积较返青时约增长3倍。抽穗时增长10倍以上。这种状况,当群体较大时使会导致群体内部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特别到挑旗前后叶面积增至最大值,而茎秆顶部伸长节间尚未充分伸长,叶片密集于近地面30~50cm空间,更易造成田间郁蔽,致使茎秆细软,叶片早衰等,甚至招致倒伏减产。由此造成的另一后果是拔节孕穗期间的有机营养不足而加重小花退化,不利于提高穗重。反之,如果个体生长太小,则会影响穗数及粒数建成的数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减产局面。
起身、拔节、挑旗期的这些生育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是决定分蘖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和粒重的关键时期。生产上,常把起身期与拔节期定为小麦春季管理的两个重要时期,并根据不同苗情管理目标的差异,区分为主攻起身期或主攻拔节期的不同形式,并对起身、拔节、孕穗期的管理措施作总体安排。
(1)起身期管理。起身肥水一般不显著增加分蘖,但能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是促蘖成穗的重要时期,在春季肥水管理措施中起身肥水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高效肥。由于不显著增加分蘖,又提高分蘖成穗率,所以下落穗少,穗层整齐,麦脚较干净。起身肥水效应主要反映在拔节前后,能促使第3、4、5伸长节间或者2、3、4伸长节间的伸长,促进旗叶和倒二叶或上部三片叶增大,还有减少不孕小穗数,提高穗粒数的作用。起身肥水对株型的影响不利于容纳更多的穗数。因此,起身月巴水的利弊随苗情、地力及前期管理基础而变化,必须在正确诊断苗情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起身肥水的增产作用,促进营养体建成和扩展光合面积的作用,以及导致倒伏贪青的威胁等合理运用,使穗、粒、重协调同步增长,防止激化各种矛盾。不同类型的麦田,在起身期的管理措施如下:
①中低产麦田,高产麦田的晚茬弱苗及脱肥弱苗、老弱苗。这些麦田在返青期没有采取肥水促进措施或措施不够的情况下,吸收能力小,光合面积不足,应以起身期为肥水主攻时期,起身期及早重施起身肥,结合浇起身水。
②中高产麦田的壮苗,在控制返青期分蘖增生的基础上,一般应以起身期为主攻时期,根据苗情长相决定月巴水实施的早晚,如:麦苗壮群体适宜可在起身中期或后期追肥浇水,麦苗偏弱群体不足可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
③高肥高产麦田,底肥己施足,群体适宜,墒情适宜,在起身期不追施不浇水,春季第一肥水在拔节期进行,以调节株型和群体结构,为获得高产更高产打好群体结构的基础。
起身期的施月巴数量,除考虑苗情长势外,必须注意地力及前期施肥基础,防施肥过量贪青倒伏。一般高产田重施起身肥,可亩施标准氦肥15~20kg左右,施肥后同时浇水,播种时未施磷肥的地块应氮磷配施。在小麦挑旗、开花时,可再补施少量氮素化肥。氮素'总施用量包括底肥与追肥为每亩12=14kg。
(2)拔节期管理。小麦主茎第一节离地面1.5cm以上时,称为拔节期。拔节期与幼穗分化的药隔期相近,倒二叶己出现,分蘖总数已显著减少。拔节期肥水能促进大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穗头整齐,下落穗少。同时促进穗下节间伸长,并对旗叶略有增大作用而有利于穗大。拔节肥的主要作用是能显著的减少不孕小穗数和不孕小花数,有效地增加每穗粒数,而且在植株生长正常的情况下,重施药隔肥不会引起贪青和倒伏。但是,在前期施月巴量过多,已造成倒伏贪青趋势,拔节肥会加重贪青倒伏。可见,拔节期肥水对产量的影响利多弊少,加强拔节期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技术环节。
高肥地、壮苗、群体适宜,底肥适宜的麦田,在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适当控制的基础上,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一般麦田、晚茬弱苗麦田,在返青期或起身期实施了肥水措施,拔节期不再追肥浇水,以提高碳代谢水平,促进小花发育。
(3)挑旗期管理。挑旗期是小花退化较集中的时期。保花增粒并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
挑旗期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保证小麦挑旗期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墒情不足时应适时浇挑旗水。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体内营养代谢不同。分蘖期间,以氮素代谢为主:拔节前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碳氮代谢并重:矽‘旗以后,以碳代谢为主。在孕穗、挑旗期间,碳素营养平衡情况,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花的结实率。在氦素充足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有机菅养,既有利于提高小花结实率,形成较多的粒数,又有利于生长后期光合物质输向籽粒。为使小麦孕穗、挑旗期碳氦营养协调,关键是起身拔节期施肥量适宜,群体发展合理。在此基础上,如果挑旗期叶色变淡,结合浇孕穗挑旗水补施少量孕穗肥,有利于花粉良好发育,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并延长小麦灌浆期间绿色部分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庋,增加粒重。同时,防氮肥过量而导致贪青晚熟。
小麦挑旗后,病虫害较多发生,如白粉病、锈病、蚜虫等,应注意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二)对2004年春季麦田管理的两点建议
1.高度认识早春和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气候的原因,山东省冬小麦播种期推迟,晚茬麦面积大于往年,对小麦生产来说,是不利因素。但是,应充分认识,早春和春季麦田管理是促弱苗转壮的重要时期,也是唯一的时期。如果措施得力,就会促弱苗转壮,奠定丰收基础。应特别注意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较短,贻误了时期,就失掉了促弱苗转壮的主动权。所以,应高度认识早春麦田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早发动,早准备。
2.认真分析苗情,拟定分类管理技术方案
今年小麦苗情比往年复杂,有少量过旺苗,有壮苗,也有数量较大的弱苗。过去各地区是一、二类苗多,三类苗少:今年有的地区是二、三类苗多,一类苗少:个别地区是三类苗多,―、二类苗少。在同一类苗中,苗情也不一致,例如,如果把晚茬麦都列入三类苗,还可分为:
①播种量多、基本苗多、群体比较适宜的三类苗:
②播种量少、基本苗少,群体偏小的三类苗。不同苗情、类型的麦田,春季促控的时间早晚、追肥数量、运筹方案都不相同。所以,各地的技术人员应在冬季(1月份)认真调查分析本地的苗情,进行分类,拟定分类管理的技术方案,以便在早春及早进行分类管理的指导,不失时机地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相关参考
当前我市小麦生长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部分春性品种已经抽穗。近期我市虽然出现几次降雨,但由于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均,偃师、宜阳、伊川、孟津、新安等县旱地麦田出现严重干旱,致使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据4月11
当前我市小麦生长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部分春性品种已经抽穗。近期我市虽然出现几次降雨,但由于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均,偃师、宜阳、伊川、孟津、新安等县旱地麦田出现严重干旱,致使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据4月11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运筹肥水,促控结合,实行分类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适时划锄、镇压划锄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
冬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后,如何使其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即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是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3年至2006年在河北省永年县原种场连续进行了三年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平均亩
冬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后,如何使其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即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是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3年至2006年在河北省永年县原种场连续进行了三年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平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