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Posted 追肥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强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强筋小麦粉要求籽粒硬质,角质率>70%,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降落值(S)≥300,面粉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2%,沉降值40-45毫升,面团形成时间≥4.0分钟,面团稳定时间≥7.0分钟左右,评价值≥80,因而在栽培过程中应以提高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为目标。
1、产量指标。目前江苏省推广应用的强筋小麦的适宜生态区主要是淮北徐州市丰、沛铜三县及连云港市赣榆、东海县的部分地区,主推品种有皖麦38、济南17、烟2801、烟农19、淮麦20等,亩产量400-500公斤,品质达到强筋小麦标准要求。
2、群体动态指标。
(1)茎蘖动态。基本苗10-12万/亩,有效分蘖可靠叶铃期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1倍左右,有效分蘖终止叶龄期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1.3倍左右,高峰苗为预期穗数的2.0倍左右,茎蘖成穗率45-50%。
(2)叶面积指数(LAI)。越冬始期0.6-0.8,越冬期1-1.2,返青期2.5-3.0,拔节期3.5-4.0,孕穗期出现最大值,达5.5-6.5,开花期5.5-6.0,花后LAI下降缓慢。
(3)群体干物质生产量。越冬始期20-30公斤/亩,越冬期45公斤/亩左右,返青期120-150公斤/亩,拔节期300-350公斤/亩,开花期700-800公斤/亩,成熟期1100-1200公斤/亩,花后积累量为350-400公斤/亩。
3、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播种适期在10月上中旬。基本苗10-12万/亩左右。
(1)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强筋小麦500公斤左右亩产量,每亩施纯氮18-20公斤,高效施肥叶龄期追肥,适当增加中后期施肥比例,氮肥基追肥比控制在5:5,追肥中壮蘖肥(或作平衡肥于冬前施用)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10-15%,拔节肥(倒3叶期施用)施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10-15%,孕穗肥(倒1叶期施用)施用量占一生总施氮量的20-25%。在基础肥力较高、总施氮量14-16公斤/亩条件下,氮肥基追肥比以3:7为宜。
(2)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比例大致为1:0.6至0.8:0.6至0.8,磷、钾肥作基肥和追肥用量各占总施用量的50%,追肥施用时间在9叶期前后,最好用高效多元氮磷钾复合肥作平衡接力肥或返青拔节肥施用。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关参考
套播小麦与常规机条播或撒播麦因播种方式不同,在栽培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1、适时套种。淮北麦区掌握在水稻收获前10-12天套种,淮南麦区掌握在水稻收获前7-10天套种。套种前
套播小麦与常规机条播或撒播麦因播种方式不同,在栽培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1、适时套种。淮北麦区掌握在水稻收获前10-12天套种,淮南麦区掌握在水稻收获前7-10天套种。套种前
生产基地无公害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000米内没有污染源如工厂、医院等,产地环境符合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气环境、农田灌溉水及农田土壤质量标准。适宜土壤为黏土、两合土及
生产基地无公害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000米内没有污染源如工厂、医院等,产地环境符合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气环境、农田灌溉水及农田土壤质量标准。适宜土壤为黏土、两合土及
强筋小麦的栽培技术要求在保证强筋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强筋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质的要求是保证生产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容重高,出粉
强筋小麦的栽培技术要求在保证强筋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强筋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质的要求是保证生产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容重高,出粉
1、施肥原则:采取配方施肥;增施农肥;稳氮、磷;增钾肥:因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2、钾肥的作用:钾素可促进氮素代谢,增加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的速率,提高子粒硬度、烘烤品质和稳定时间。3、推广秋施肥,使
1、施肥原则:采取配方施肥;增施农肥;稳氮、磷;增钾肥:因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2、钾肥的作用:钾素可促进氮素代谢,增加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的速率,提高子粒硬度、烘烤品质和稳定时间。3、推广秋施肥,使
铜麦3号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由于该品种既高产稳产又品质优良,因此被陕西省列为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在渭北旱塬和同类生态区推广。特征
铜麦3号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由于该品种既高产稳产又品质优良,因此被陕西省列为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在渭北旱塬和同类生态区推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