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二叉蚜

Posted 摄氏度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麦二叉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名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分布全国各地。
寄主:小麦、大麦、燕麦、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
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2.0mm,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额瘤较中额瘤高。触角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长为基宽的1,6倍。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长为基宽的1.5倍,有长毛5―6根。有翅孤雌蚜体长1.8mm,长卵形。活时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
生活习性麦二叉蚜生活习性与长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体代数因地而异。冬春麦混种区和早播
冬麦田种群消长动态:秋苗出土后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胎生雌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繁殖扩展,4月中旬有些迁入到春麦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黄矮病流行。麦二叉蚜在10―30摄氏度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摄氏度以下存活率低,22摄氏度胎生繁殖快,30摄氏度生长发育最快,42摄氏度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达万头以上。
防治方法同麦长管蚜。

相关参考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

怎样防治小麦蚜虫?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黍蚜和麦二叉蚜。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

怎样防治小麦蚜虫?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黍蚜和麦二叉蚜。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

玉米蚜虫发生与防治

1、发生与为害:玉米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危害玉米的蚜虫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为害初期多密集于玉米下中部叶鞘和叶片背面叶脉处为害,到蜡熟阶段,多集中

玉米蚜虫发生与防治

1、发生与为害:玉米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危害玉米的蚜虫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为害初期多密集于玉米下中部叶鞘和叶片背面叶脉处为害,到蜡熟阶段,多集中

小麦三种病毒病是怎样传染的?

小麦三种病毒病是怎样传染的?小麦三种病毒病是三种不同病毒引起的病害。(1)小麦黄矮病:这种病毒不能通过土壤、种子、汁液等传播,只能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等传播。因此病害发生程度与

小麦三种病毒病是怎样传染的?

小麦三种病毒病是怎样传染的?小麦三种病毒病是三种不同病毒引起的病害。(1)小麦黄矮病:这种病毒不能通过土壤、种子、汁液等传播,只能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等传播。因此病害发生程度与

静海县植物病虫情报第五期:及时除治小麦蚜虫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静海县以麦长管蚜为主(占95%以上),主要在小麦穗部及茎叶上刺吸为害,穗部为害尤重。麦蚜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子粒饥瘦或不能结实

静海县植物病虫情报第五期:及时除治小麦蚜虫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静海县以麦长管蚜为主(占95%以上),主要在小麦穗部及茎叶上刺吸为害,穗部为害尤重。麦蚜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子粒饥瘦或不能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