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银春8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
Posted 小麦
篇首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麦品种--银春8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银春8号是白银市农科所经多年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04-2005年参加了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试。2005年12月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银春8号,审定号为甘审麦2005005。
1、特征特性;
银春8号为春小麦,生育期92-98天,中早熟,落黄好。株高66-87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单株分蘖1.6个,分蘖成穗率高。穗长方形,穗长8.2-11.2厘米,白穗长芒,小穗数14-17个,穗粒数39-52粒,大穗多粒,多花多实。籽粒长圆形,白色角质,千粒重39-45克。抗病性强。
2、产量及品质
高产稳产。经2002-2003年白银市三县两区多点区试,平均亩产为498.5公斤,2004-2005年参加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试,平均亩产525.76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5%。特别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武威、酒泉、张掖、民乐、民勤、黄羊区试点中,亩产470.2-605.3公斤,表现十分突出。经农业部谷物监督检验中心化验,容重816g/L,籽粒蛋白质含量15.75%,湿面筋34.9%,品质优。
适宜范围
适宜甘肃白银市、河西及同类地区水浇地种植,套种、单种均可。适应性广,在高水肥、中低水肥及灌溉不保证的条件下,均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生长后期灌浆快,成熟期较早。由于成熟早,能有效地避开干热风、高温、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
3、栽培要点
(1)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2摄氏度时为适宜播期,播种量单种每亩22公斤,套种田每亩18公斤左右。
(2)合理灌水施肥。三叶一心期灌头水,亩追施尿素8-12公斤,适时浇好麦黄水。播前亩施纯氮13-17公斤,施五氧化二磷7-10公斤,同时施入优质农家肥和钾肥。
(3)病虫害防治。小麦黑穗病是一种通过收割、打碾、土壤、粪肥、气流等侵染种子带菌,系统侵染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我省春麦区有所回升。所以播种前一定要进行药剂拌种。一般用种子重量0.2-2.3%的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含有效成分50%以上)进行拌种。小麦抽穗期及时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及时防治蚜虫。蜡熟期及时收获。
相关参考
京冬8号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成功的。已通过国家级审定(国审麦990008)。品种来源:[(阿夫乐尔/5238-016)F1/红良4号]F4/(有芒红7号/洛夫林10号)F7省级审定情况:
京冬8号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成功的。已通过国家级审定(国审麦990008)。品种来源:[(阿夫乐尔/5238-016)F1/红良4号]F4/(有芒红7号/洛夫林10号)F7省级审定情况:
近日,上海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对150亩罗麦8号丰产示范方进行了现场割产验收。实割面积2.51亩,测得湿重1445.8公斤,扣除水分和杂质,实测亩产450.3公斤,实现小麦亩产超450公斤目标。罗麦
近日,上海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对150亩罗麦8号丰产示范方进行了现场割产验收。实割面积2.51亩,测得湿重1445.8公斤,扣除水分和杂质,实测亩产450.3公斤,实现小麦亩产超450公斤目标。罗麦
一、品种介绍: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长期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等重点科研项目,中育8号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以金囤种业为核心,
一、品种介绍: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长期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等重点科研项目,中育8号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以金囤种业为核心,
高产、稳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京冬8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
冬小麦新品种京冬8号(原代号京农88―66)系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冬麦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适于北方冬麦区广大地区种植。该品种1995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随后通过天津市、河北省和山西省审定
高产、稳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京冬8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
冬小麦新品种京冬8号(原代号京农88―66)系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冬麦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适于北方冬麦区广大地区种植。该品种1995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随后通过天津市、河北省和山西省审定
中育6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1990年以中育3号为母本,以鲁麦14号为父本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代选择,于1995年育成。2000年9月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2001年8月通过了全国品种
中育6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1990年以中育3号为母本,以鲁麦14号为父本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代选择,于1995年育成。2000年9月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2001年8月通过了全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