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抗病中籼新品种 扬稻6号的选育及利用

Posted 抗性

篇首语: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优质高产抗病中籼新品种 扬稻6号的选育及利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扬稻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稻4号为母本,与“盐3021”杂交,F1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再经连续定向选育而成的中籼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于一体,是发展优质稻米的理想种源,已在苏、皖、鄂、沪等省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扬稻6号亦是两系杂交稻和三系红莲型杂交稻的优质恢复系,配制的“两优培九”和“粤优938”等两系杂交稻和三系红莲型杂交稻也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997年4月、2000年8月和2001年1月分别通过江苏、安徽和湖北三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选育经过
1.配组杂交采用性状互补、优异基因聚合原理,挑选亲本。亲本之一“扬稻4号”具有粒形细长,垩白率较低,糊化温度、胶稠度达部颁一级标准,株形挺拔,生长清秀,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优点;缺点是直链淀粉含量偏高。亲本之二“盐302片具有外现品质佳、直链淀粉含量低,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穗大,粒重等优点;但叶片宽、薄,后期易早衰。1986年两亲本进行有性杂交,1987年获得FI代。
2.辐射诱变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扩大变异范围的原理,F1代进行干种子辐照,于1988年获得M1代。
3.抗性筛选采用早期世代个体间抗性分离的原理,强化病虫抗性筛选。M2-M5代进行白叶枯病接菌鉴定;稻瘟病采用江苏省主要生理小种ZA49、ZE3、ZG1接种鉴定,同时在海南、湖北和安徽等稻瘟病常发地区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稻飞虱抗性进行多点诱发鉴定;纹枯病抗性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4.品质鉴定对品质的选择采用逐步深化的原则,M2-M3代主要观察和筛选粒形、垩白、透明度等外观品质性状,M4-M5代分系进行室内外观品质、加工品质鉴定,MO7代进行适口性品尝,最后对人选定型的M8代品系进行理化品质分析。
5.株型选择采用协调匀称的观点,对植株上部、下部统一考察,从个体看性状匀称,从群体看分布协调。低世代着重看综合性状,适当放宽对经济性状的选择;高世代注重茎系、叶系、穗系统一考察,特别对后期熟相严格选择,并考虑群体的协调性能。对根系的选择主要通过割茬再生能力及伤流量的观察、鉴定筛选。
6.穿梭育种对适应性的选择采用不同生态区域穿梭育种的原则,本地与海南往返种植筛选。从M1代2000株中选300株,M2-M4代连续选优,M5代获优良单株36株,M6代在扬州建立36个株系,M7代10个株系,M8代3个株系,决选出定型株系92-108,1993年定型编号93-11。
7.区域试验1994年参加江苏省联合鉴定试验,199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1996年在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的同时,又破格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1997年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1999年分别参加湖北、河南省区试和安徽省生产试验,2000年8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定名,2001年1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定名。
二、特征特性;
1.主要特征扬稻6号苗期矮壮,繁茂性好,分蘖性中等,株高115cm,茎秆粗壮,地上部伸长节间5个,总叶片数17一18张,穗长24cm,穗层整齐,熟相颇佳。一般成穗数225万/hm2左右,每穗总粒165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319左右。全生育期145天左右,为迟熟中籼类型。
2.主要特性
(1)品质优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1996年测定,扬稻6号品质12项测定指标有10项达到部颁一级米标准,糙米率80.9%,精米率74.7%,米粒长7.0mm,米粒长宽比为3,垩白度为5%,透明度2级,直链淀粉含量17.6%,碱消值7级,胶稠度94mm,蛋白质含量11.3%,米饭松散柔软,冷后不硬,适口性好。
(2)抗性强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1996年鉴定,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GD1358、JS49-6病级均为3级。对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ZA49、ZE3、ZGI均表现抗,病级为R。据扬州大学农学院纹枯病抗性鉴定试验,扬稻6号对RH9纹枯病菌株抗性为2.2级。扬稻6号对恶苗病、基腐病具有抗性,多年示范试种均未发病,后期叶部病害轻,云形病、叶尖枯病等很少发生,成熟时仍保持有三张绿色叶片。扬稻6号对稻飞虱具有田间抗性,1997年江苏、安徽稻飞虱大发生,杂交稻汕优63、协代63成片倒伏枯死,唯有扬稻6号秆青籽黄,直立不倒。扬稻6号高度抗倒,据本所1996年测定,扬稻6号黄熟期基部第二节间抗折断力为1.1158kg/cm,对照汕优63为0.722kg/cm,其抗折强度比汕优63高54.54%。1995-1996年江苏省区域试验及江苏省生产试验,无一试点发生倒伏,大面积种植同样表现高度抗倒。
(3)产量高扬稻6号在本所品种比较试验、江苏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区域试验中,产量表现突出。1993-1994年在本所品种比较试验和丰产性栽培试验,每667m2产量分别为652kg和698.1kg,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和16.72%。1995-1996年江苏省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614.1kg/667m2,比对照扬辐籼2号增产7.21%(极显著),名列参试品种(系)首位。1996年破格提前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71.93kg/667m2,比对照扬辐籼2号增产7.47%,名列首位。1997-1998年安徽省中籼区试,比对照扬稻4号分别增产3.0%和8.16%,达极显著水平。1998年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试,比对照豫籼3号增产4.86%,达显著水平。1999年湖北省杂交中稻(引种)区域试验,比对照汕优63(CK)增产2.64%。
扬稻6号在苏、皖、鄂、豫等省大面积生产上同样表现高产稳产,一般单产600kg/667m2左右,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0kg左右。如江苏兴化市中堡镇连片种植12.8hm2,平均单产690kg/667m2,比汕优63增产14.4%,最高单产735kg/667m2。据河南潢川县白店乡97-99年23.4hm2典型示范田调查,平均单产627.0kg/667m2,较汕优63等品种(组合)增产16.2%,最高单产739kg,该县1999年扩种1.3万多hm2。湖北省1998年由华中农业大学邓望喜教授、湖北省农林厅粮油处副处长耿显连等9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考察了当阳市胡场乡扬稻6号示范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农艺性状好、米质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产量高,是开发优质水稻的新途径。该乡胡岗村1998年种植54.8hm2,平均单产600kg/667m2左右。扬稻6号在病虫多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如安徽省来安县水口镇渡口、叶湾、高隍村1997年种植24.3hm2,当年稻飞虱、白叶枯病大发生,汕优63成片倒伏,平均单产445kg/667m2,扬稻6号平均单产575kg/667m2,增产29.2%,该镇99年扬稻6号发展到2000hm2,占水稻面积的60%以上。
(4)广适性据1996年本所播栽期、栽插密度及肥料三项试验资料分析:
①对播栽期适应幅度宽。在5月1日一5月21日播种(秧龄35天)、6月6日一6月26日移栽范围内,单产均在645kg/667m2以上,较汕优63增产16.47%-28.57%,表明扬稻6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播栽期范围内,能获得稳定高产。
②对栽插密度适应幅度宽。在每667m2栽l-3万穴范围内,产量均在600kg以上,变幅605.3-673.7kg,较汕优63增产6.28%-13.74%,其中每667m2栽插2万穴的处理,单产最高为673.7kg/667m2,增产13.74%。
③对肥料适应幅度宽。在每667m2施用纯氮7.1、12.5、17.5kg条件下,每667m2产量均在600kg以上,产量变幅为621.7-661.2kg,较汕优63增产3.41%-9.07%。在无肥条件下,较汕优63减产。
(5)株型结构合理,生理功能协调
①根系发达。据扬州大学农学院用营养液水培扬稻6号进行的根系测定,表明无论在根数、根长、根粗、很重等方面都明显超过扬稻4号和特优559。其中单株不定根数180.2条,单株根干重3.27g,单株不定根总长47845cm,根粗1.13mm,较扬稻4号分别增加16.6%、22.9%、28.9%、36.7%。
②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扬稻6号分蘖期矮壮墩实,拔节期后迅速增高,成熟期株高115cm,茎秆粗壮,地上部伸长节间5个,总叶片数17-18张,全生育阶段叶片挺拔上举,不披垂。据扬州大学农学院齐穗后30天考查,扬稻6号叶披垂角几乎等同于叶基角,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的叶披垂角分别为13.3、6.2、8.2、6.8度,较汕优63对应叶片披垂角小2.6、6.3、3.4、6.5度。扬稻6号出穗期的消光系数为0.5023,而对照品种汕优63为0.8273,群体透光性能良好。
③生育后期生理优势明显扬稻6号上部三张功能叶片衰老慢,至成熟时仍保持2-3张绿叶,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平均比汕优63高31.76%。扬稻6号抽穗后叶免由深变浅,转色顺畅,有利于籽粒充实。这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对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一致。据本所试验,扬稻6号生育前期的子物质积累量次于汕优63,而孕穗期以后,光合物质积累速度加快,至齐穗期于物质积累明显超过汕优63,增加19.93%,成熟期增加95.69%。扬稻6号抽穗后向籽粒输送的子物质运转率优势明显。据本所试验,扬稻6号抽穗后向籽粒输送的光合物质达283.3kg/667m2,较汕优63多52.7kg/667m2,增加22.85%。扬稻6号单位颖花占有的光合产物多,据本所试验,齐穗后单个颖花占有的净光合物质为0.01403g,较汕优63高13.6%,齐穗期单个颖花占有总干重为0.03535g,比汕优63高28.5%,成熟期单个颖花占有总干重为0.04938g,比汕优63高23.85%。扬稻6号的结实率较汕优63明显提高,籽粒充实饱满。
(6)优质恢复系及种质资源扬稻6号是三系和两系杂交稻的优质恢复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其配制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原名65002),1998年被科技部生物技术工程开发中心列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中试项目。配制的红莲型三系杂交稻粤优938于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同时,是优质种质资源。用扬稻6号作为亲本,育成优质中籼杨辐籼5号、扬稻8号和98-127等。
三、栽培要点
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及大面积生产示范应用,扬稻6号要获得高产稳产,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适期早播,培育壮秧
一般掌握在5月上旬播种,积龄30-35天。水育秧一般秧田播种量187.5-225.0kg/hm2、旱育大苗播种量为300kg/hm2,大田用种量37.5-45.0kg/hm2。旱育秧采用本所研制生产的高吸水种衣剂(国家专利号ZL96117076.X)“旱育保姆”,可防青枯和黄化死苗及病虫危害,起到壮根壮苗、补素促长、增产增收的作用。
2.栽足基本苗数,科学肥水管理
一般每公顷栽足30万穴,肥力水平低的田块每m2栽足37.5穴,每穴茎蘖苗不少于4苗,确保每m2基本苗120-150个。该品种为大穗型,需肥量较杂交籼稻汕优63略高,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左右,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在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稳”的原则,基面肥占60%、分蘖肥占20%、穗粒肥占20%(以保花增粒为主)。当群体苗数达到225个/m2左右的够穗苗时,及时分次拷田,最高茎蘖苗控制在330个/m2左右。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断水。
3.防病治虫,丰产增收
根据各生育时期病虫发生动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尤其要加强对螟虫和稻飞虱的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相关参考

中籼扬稻2号亩产800kg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扬稻2号高产试验田的产量结构分析,该品种的稻苗生长表现出如下特点:秧苗粗壮,带蘖多。返青快,发棵早,长势旺。茎蘖升降平稳,高峰期长,峰面宽。后期长相好,光合效率高。主要技术措施是:(1)高产田秧

中籼扬稻2号亩产800kg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扬稻2号高产试验田的产量结构分析,该品种的稻苗生长表现出如下特点:秧苗粗壮,带蘖多。返青快,发棵早,长势旺。茎蘖升降平稳,高峰期长,峰面宽。后期长相好,光合效率高。主要技术措施是:(1)高产田秧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的选育及应用

1品种来源及选育沈玉23(原代号沈试4011)组配于2001年,其亲本自交系为沈501和沈137,均为我院自选系。其中沈501是丹340与美国孟山都一个试验杂交种杂交后经8代自交选育而成;沈137选自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23号的选育及应用

1品种来源及选育沈玉23(原代号沈试4011)组配于2001年,其亲本自交系为沈501和沈137,均为我院自选系。其中沈501是丹340与美国孟山都一个试验杂交种杂交后经8代自交选育而成;沈137选自

国丰2号的特点、产量及栽培要点

国丰2号系国丰育种中心选育,母本为优质、高异交率不育系中9A,父本为自育基因X21(抗白叶枯病)优质、高配合力的中恢218。2001年至2002年度参加江西省中籼优质米新品种区试,同期播种比“汕优63

国丰2号的特点、产量及栽培要点

国丰2号系国丰育种中心选育,母本为优质、高异交率不育系中9A,父本为自育基因X21(抗白叶枯病)优质、高配合力的中恢218。2001年至2002年度参加江西省中籼优质米新品种区试,同期播种比“汕优63

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3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

扬麦13号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定名,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1、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仿。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

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3号的特点、产量与栽培要点

扬麦13号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定名,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1、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仿。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

高产优质抗病早熟大穗大粒香粳原稻1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1选育过程1996年原阳县农科所用山东省农科院的水稻品种鲁香粳1号为母本,本地优质米当家品种新稻68-11为父本杂交,F1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株高超过双亲。在F2-F4

高产优质抗病早熟大穗大粒香粳原稻1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1选育过程1996年原阳县农科所用山东省农科院的水稻品种鲁香粳1号为母本,本地优质米当家品种新稻68-11为父本杂交,F1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株高超过双亲。在F2-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