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Posted 玉米

篇首语: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玉米苗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发病原因:

  导致玉米发生苗枯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土壤带菌。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是造成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由于同一种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得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使植株抗病力明显降低。

  (2)种子带菌。这是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陈种子带菌量大,造成发病重。播种过深也会加重发病。

  (3)肥料带菌。近几年农民施用的有机肥不腐熟,加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使肥料带菌。因此,肥料带菌也是造成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有机肥施入量减少,土壤理化性恶化,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特别是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的粘土地、盐碱地、及常年大量使用玉米除草剂的地块发病重。

  (4)气候条件。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玉米播期偏晚,发生期相应推迟。在玉米播后至发根期间,气候干旱造成弱苗,或者突然遇到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结,造成土温低、湿度大的环境,玉米容易感染苗枯病。

  二、防治措施:

  (1)拌种防病:应用新型种衣剂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2%拌种,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或者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既杀虫防病又壮苗,一举多得。

  (2)培育壮苗。在播种时施用氮磷钾复合苗肥,玉米出苗后遇旱及时浇水,雨后及时中耕松土,以利于根部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形成壮苗。

  (3)药剂防治。苗枯病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农药对玉米茎基部喷灌幼苗: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20%三唑酮1000倍液,恶霉灵3000倍液,每株灌药液50-70毫升,连续喷灌2次。喷药时可将喷雾器喷片去掉,以水柱喷灌幼苗心部,使药液流至根部。

  (4)选用优良的玉米品种,避免用陈种子。

相关参考

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玉米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玉米叶斑病、苗枯病、粗缩病、锈病、褐斑病、纹枯病等发病面积较大,危害加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一、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1)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单一的

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玉米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玉米叶斑病、苗枯病、粗缩病、锈病、褐斑病、纹枯病等发病面积较大,危害加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一、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1)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单一的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50-60%。因此,加强对白叶枯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发病原因1.1发病与气候条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50-60%。因此,加强对白叶枯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发病原因1.1发病与气候条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由立枯丝核引起。除危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作物。  玉米纹枯病发病规律:  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由立枯丝核引起。除危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作物。  玉米纹枯病发病规律:  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

玉米纹枯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由立枯丝核引起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

玉米纹枯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由立枯丝核引起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

玉米纹枯病的侵染途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拔节后如长期阴雨,则会导致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

玉米纹枯病的侵染途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拔节后如长期阴雨,则会导致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