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规律及标准化防治

Posted 玉米

篇首语:早晨要撒你种,晚上也不要歇你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规律及标准化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病规律: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为5℃~10℃,最高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孢子不易萌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种、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品种和马齿型玉米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种发病轻。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有很多生理小种其致病性不同。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与非和谷类作物轮作2-3年。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土壤深翻,减少初染来源。加强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

相关参考

玉米黑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南、北方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分布广泛。由玉米黑粉菌引起。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

玉米黑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南、北方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分布广泛。由玉米黑粉菌引起。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症状及规律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症状及规律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与防治

发病规律:玉米的瘤黑粉病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该病盛发期。玉米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发病;病田连作,发病趋重。  防治方法:首先要摘除病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与防治

发病规律:玉米的瘤黑粉病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该病盛发期。玉米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发病;病田连作,发病趋重。  防治方法:首先要摘除病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

玉米黑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一般北方比南方、山区比平原发生普遍而严重。减产程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发生早、病瘤大,在植株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近年来,该病在

玉米黑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一般北方比南方、山区比平原发生普遍而严重。减产程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发生早、病瘤大,在植株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近年来,该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