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与识别

Posted 玉米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与识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分布广,食性杂。我县危害玉米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为玉米螟繁衍生息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和场所,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每年受玉米螟危害面积达玉米总播种总面积的90%左右,由于玉米螟危害造成的损失占玉米总产量的5%-15%。

  1 玉米螟的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幼虫、蛹、成虫、卵。

  1.1 幼虫

  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20-30mm,黄白色,体背有3条褐色的纵线。

  1.2 蛹

  体长12-14mm,红褐色,腹部第1-7节背面有横皱,第5-7各节前缘有突边板,臀黑褐色。上有钩刺5-8个

  1.3 成虫

  体长10-15mm,翅展20-40mm。雄: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的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斑,近外缘有一褐色横带。雌:前翅淡黄褐色,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

  1.4 卵

  卵粒扁椭圆形、初产为乳白色,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块,一般20-30粒。

  2 危害特征

  玉米螟以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以后蛀入茎杆,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份疏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遇上风雨天气,穗下茎杆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粒影响品质。

  3 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3.1 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县1年发生1-2代。通常以老熟的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根茬内越冬,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喝水化蛹, 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经10天羽化成虫,6月下旬到7月初为成虫盛期。成虫寿命5-10天,昼伏夜出,喜欢在离地面50cm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卵期3-5天,孵化出的幼虫3龄以前危害心叶,3龄后蛀入茎秆,雄穗,穗轴,老龄以后钻入秸杆中越冬。

  3.2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大部分当天即可产卵,通常产卵于叶片背面中脉两面三刀侧,20-30粒排成鱼鳞状卵块。1头雌虫一生能产卵300-600粒,成虫产卵对环境,玉米发育状态以及株高等都表现一定选择性。成虫喜爱在播期早,株高50cm以上,生长浓绿,小气候阴郁潮湿的低洼地玉米上产卵。幼虫有趋糖,趋湿和负趋光性,所以多选择玉米植株含糖量较高,组织比较幼嫩,便于潜藏而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初孵幼虫大多在心叶内为害,取食未展开的心叶叶肉,到心叶伸展后,孔洞呈横列排孔,称“花叶”。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选择抗虫品种

  4.1.2减少越冬虫源 通过秋翻地进行机械灭茬,秸杆还田,加工饲料,合理轮作,降低越冬虫源。

  4.1.3 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

  4.2 物理防治

  利用高压汞灯、性诱剂防治成虫,减少成虫产卵量。

  4.3 化学防治

  4.3.1 喷雾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进行田间喷雾。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油(高粱田禁用),50%辛硫磷乳油等1000~1500倍液, 2.5%敌杀死乳油等2000~3000倍液。

  4.3.2 颗粒剂防治 6月下旬至7月初,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向玉米心中投撒颗粒剂,用5%的辛硫磷乳油按1:100比例配成毒土,每株心叶施入2g。

  4.4 生物防治

  4.4.1赤眼蜂防螟原理 赤眼蜂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属膜翅目,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0.5mm,赤眼蜂外型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荧光,体色金黄,头黑褐色,上面有一对复眼和三只排成三角形的单眼,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因此叫“赤眼蜂”。赤眼蜂的最长寿命可达7天,一般为3-5天,赤眼蜂有效飞行半径为15-20m,多数赤眼蜂在羽化后的第一天就开始产卵,将卵产在玉米的卵里,卵期为3-5天。

  田间的自然寄生率平均在10%以上,但达不到控制玉米螟危害的目的,必须人工向田间释放赤眼蜂,增加田间赤眼蜂的种群的数量,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通过人工放蜂卡使赤眼蜂对玉米蜂寄生率达7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的为害。

  4.4.2 具体放蜂方法 (1)放蜂时间:根据当地玉米螟幼虫化蛹率的调查,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推10天就是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初期,为第一放蜂时期,间隔5-7天为第2次放蜂时间,这时为玉米螟产卵盛期为第一次放赤眼蜂最佳时期,根据我县气候条件与玉米螟发育进度,第一次放蜂时间为6月30日左右。(2)放蜂数量、次数;每亩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每张蜂卡40小块,每张蜂卡放40小亩,合2.67hm2),第一次放7千头,第二次放8千头。(3)放蜂点数:每亩1个释放点,在释放赤眼蜂的玉米田。从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沿第一放蜂垄向里走13m(20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垄向前走26m(4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以第1个释放垄顺垄下间隔40条垄为第2条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在释放时还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4)释放方法:在放蜂点选一棵相对高的玉米植株的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然后将蜂卡用牙签别到圆筒内即可或用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距离叶基部1/3处。

  4.4.3 蜂卡使用注意事项 (1)要及时投放蜂卡,取卡当日必须放在田内。(2)蜂卡不要对折和挤压,以免弄破卵粒。(3)要保证放蜂点数,并使其分布均匀。(4)不可将蜂卡放在地上或直接夹在叶鞘内,要严格按照别卡的方法操作。(5)遇大雨时不能下地放蜂卡,可将蜂卡放在阴凉通风处,待雨停时马上将蜂卡放在田间。(6)两次放蜂是指在同一地块放两次蜂。

  二、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的危害较大,一般年份减产6%,严重者可以达到15%以上,2009年我县的玉米蚜虫发生就十分普遍,危害也较严重,我们经过田间实地调查,认定蚜虫种类为禾谷益管蚜。

  1、蚜虫特征

  主要特征是:孤雌胎生雌蚜,长卵形,体长1.8-2.2毫米,黑绿色,小蚜有黄褐色;触角6节,第6节端部为基部的5倍;腹管圆筒形,长与触角第三节相近,近末端缢缩,形成帽状,靠近端部色深;腹管基部周围有锈色斑。

  2、为害状

  蚜虫以成、若蚜吸玉米汁液进行危害,轻者造成玉米生长不良,重者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苗;玉米孕穗期,成、若蚜聚结在雄花花萼及穗梗上、雌穗包叶、花丝及棒三叶上危害。蚜量大时,蚜虫分泌“蜜露”下滴,感染霉菌,形成“黑穗,”使玉米雄花不能发育成熟,难以散粉、授粉,造成玉米雌穗出现少行、缺粒和秃尖。同时蚜虫吸取汁液,造成玉米养分、水分失调,影响玉米正常生长,粒重下降,重者造成空杆。此外,蚜虫还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近几年由于气温高,玉米连年种植,蚜虫天敌较少,越冬基数大,前期没有引起农民重视,繁殖数量较快,危害逐年加大。

  3、发生规律

  玉米蚜一年10---20代,主要以成虫在小麦或者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第二年产生有翅蚜,迁飞到玉米心叶内危害。雄穗抽出后,转移到雄穗上危害。

  4、防治方法

  首先是选择抗蚜玉米品种。其次是药物防治:在玉米缢管蚜点片发生期,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40%乐果乳油1两加2.5%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或者50%的抗蚜威2000倍液进行防治。再次是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

  三、双斑莹叶甲

  双斑莹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2009年在我县大发生,危害十分严重。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m,长卵形,综褐色,有光泽。每个鞘翅基部有一个近圆形的淡色斑,四周黑色。幼虫体色呈白色或者黄白色,体长6---8mm,11节,头部和臀板褐色,前胸背板浅褐色。有3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 明显的毛瘤。

  2、为害状

  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不规则的白色网状斑和空洞;还可以取食花丝、花粉,影响授粉;也为害幼嫩籽粒,同时破损的籽粒容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引起穗腐病。

  3、发生规律

  一 年发生一代,以卵在玉米根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5月下旬孵化,幼虫在玉米等作物或者杂草根部取食为害。成虫飞翔能力强,有群集性,高温干旱有利虫害发生。

  4、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田间杂草;其次是药物防治:可用10%的吡虫啉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者20%速灭杀丁2000倍

  液喷雾防治,喷药时间在中午10点前和下午5点后。

  四、玉米大斑病

  1、症状: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2、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②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五、玉米小斑病

  1、症状:玉米小斑病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②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六、玉米灰斑病

  1、症状: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相关参考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主要病害  一、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1.症状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cm。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主要病害  一、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1.症状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cm。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

玉米上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1、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茎虫,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在我县年发生两代,第一代主要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危害夏玉米。它不仅繁殖快,而且危害时间长。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

玉米上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1、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茎虫,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在我县年发生两代,第一代主要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危害夏玉米。它不仅繁殖快,而且危害时间长。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

几种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1,玉米大斑病  症状;又称条斑病,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

几种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1,玉米大斑病  症状;又称条斑病,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瘤黑粉病、穗腐病、锈病、丝黑穗病等;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粘虫。  一、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状该病对玉米茎、叶、穗均可造成危害,被害组织畸形肿胀,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菌瘤,外包薄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瘤黑粉病、穗腐病、锈病、丝黑穗病等;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粘虫。  一、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状该病对玉米茎、叶、穗均可造成危害,被害组织畸形肿胀,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菌瘤,外包薄

玉米虫害识别和防治

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多、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龟子、蚜虫、粘虫等。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推广包衣种子和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病虫和地下害虫,拌种可用20毫升辛硫

玉米虫害识别和防治

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多、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龟子、蚜虫、粘虫等。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推广包衣种子和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病虫和地下害虫,拌种可用20毫升辛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