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常规种植及病虫害治疗
Posted 追肥
篇首语: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玉米的常规种植及病虫害治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1701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杉叶裕衩住⒙砹迨泶竺嫱乒阒种苍荚谑耸兰统跻叮⒀杆偃〈衤蟆⑿∶椎绕分郑晌杉蚁氐刂种驳闹饕甘匙魑铮两褚廊弧S衩住⒙砹迨鹨滞乒悖甘巢看蠓忍岣撸估┐缶髅婊土甘诚蛐竽敛档淖晌赡堋?BR>
玉米生长的三个阶段,需肥数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总量的2%,穗期占85%,粒期占13%。玉米从拔节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时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底肥要施足,这是基础,一般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公斤,五氧化二磷7.5公斤,钾肥5.5公斤做底肥。
在底肥、种肥施入水平不高,地力条件较差,种植晚熟品种的地块,可在玉米6~7叶期,进行追肥,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深追15厘米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底肥、种肥施入水平高的地块,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
玉米追肥要及早进行,方法一是前边追肥,后边趟地,追肥和趟地要结合;二是用镐刨坑,深追15厘米以上;追肥时,要化肥和生物肥相结合,促进根系良好发育,一般情况下,亩追尿素10~15公斤,加生物菌肥1公斤,能促进玉米提早成熟。
在抽穗期灌浆期,亩用0.25公斤磷酸二氢钾和0.5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可防秃尖、缺粒,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有机食品玉米,不能用化肥最好用发酵好的有机肥,做底肥,追肥用饼肥,肥效平稳而持久,效果好于化肥,而且后劲长,但追肥时,饼肥与作物幼苗保持适当距离,以免饼肥发酵时产生的热量灼烧幼苗。
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湿度是关键,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改善贮存条件,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建议科研单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目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中单2号、酒单2号、酒单4号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相关参考
一、合理密植 1.扩大行距。改传统常规行距60~65厘米为120~130厘米(也等于隔行种植)。把肥和苗集中1/2的利用面积上。加大密度,公顷保苗6.0万~6.2万株,收获株数必保5.8万株。 2
一、合理密植 1.扩大行距。改传统常规行距60~65厘米为120~130厘米(也等于隔行种植)。把肥和苗集中1/2的利用面积上。加大密度,公顷保苗6.0万~6.2万株,收获株数必保5.8万株。 2
一、基本情况: 2015年易门县种植水稻16143亩,种植玉米88517亩,当前水稻已经进入抽穗至灌浆期,少数进入乳熟期,玉米进入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由于连续低温阴雨寡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当前要抓
一、基本情况: 2015年易门县种植水稻16143亩,种植玉米88517亩,当前水稻已经进入抽穗至灌浆期,少数进入乳熟期,玉米进入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由于连续低温阴雨寡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当前要抓
通海县甜脆玉米主要分布在高大河区、坝区及部分山区。播种时间为每年2—7月,由于甜脆玉米生育期不长,经济效益较好。所以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仅2013年全县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而随着种植面积
通海县甜脆玉米主要分布在高大河区、坝区及部分山区。播种时间为每年2—7月,由于甜脆玉米生育期不长,经济效益较好。所以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仅2013年全县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而随着种植面积
玉米病虫害防治防治: 一、发病地区重病地块,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杆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来年初侵染源。 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三、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促进玉米健壮
玉米病虫害防治防治: 一、发病地区重病地块,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杆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来年初侵染源。 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三、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促进玉米健壮
石家庄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400多万亩,玉米病虫害常年发生总面积2000多万亩次。玉米田常发生的害虫主要有苗期害虫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有黑粉病、病毒病,不同年份个别品种发生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石家庄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400多万亩,玉米病虫害常年发生总面积2000多万亩次。玉米田常发生的害虫主要有苗期害虫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有黑粉病、病毒病,不同年份个别品种发生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