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
Posted 心理学
篇首语: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互交融之处。
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络缺乏足够的重视。医学的重点仅集中于研究生物学的改变。也就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此,人们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确为上个世纪末以前的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医学史上血液回圈学说和疾病的细胞损害学说等的确立,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各种维生素和激素的研究成功,直到近代,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器官移植的应用等等辉煌成就,无论在认识疾病,还是在治疗、预防疾病方面,都为现代和未来医学奠定了基础,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医疗实践中,这一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种种缺陷和消极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偏离了作为医学物件“人”的完整性,从而大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很明显,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科学。
医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与经验支撑,同样需要心理呵护,伦理规范,人文关爱;一句话,需要科学与人文的两条腿。
有鉴于此,近年来,世界医学的潮流逐步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兴起,也正是反映了这种趋势。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它与认识论和辩证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用途广泛的应用学科,从管理国家到商品买卖,凡是与人打交道的部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
在每一个新的学科中都包含着物质运动的较为简单的规律,但也总有一些无法用以往的学科来解释的、更为特殊的新规律,就像我们不能单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来解释生物学一样,也不能完全用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心理学。所以,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有关的各学科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人预言,新世纪的心理学有可能成为一门带头学科,它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将成为与现代化建设联络最密切的基础学科之一。
心身医学是医学与心理学交叉所酿生的新兴学科,她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以医学界为主,并有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如心理学家、伦理学者、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所以在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上还不完全统一,理解上也各有差异,因而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学科,如心理生理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但这些学科在许多实质内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上的雷同性。如关注的物件主要为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及疾病防治的影响等,除医学方法外,常常运用心理与行为的测量技术以及心理保健和精神健康等的方法手段。
所谓“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PSM),广义的是“指在医学研究和诊所治疗中,除要运用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外科及食疗等的方法外,还应使用心理学方法,要两方面协调而同时进行”。显而易见,对于肿瘤来说,它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就使得它首先有必要借助已经融合了心理学认识、方法与手段的“心身医学”,以利于更好地疏理肿瘤与心理因素之间的错纵联络。
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要求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事实上,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络。
精神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Noology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精神、思想、心灵的专门学问,而且认为精神是创造一切事物的根源。
精神学(Neonoology)是在得知Noology前、精神学系统形成后提出的中文概念。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物件。因此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支,它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病象和临床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
简单的说,精神学属于披上科学外衣的新神学,心理学属于理学,心理精神病学属于医学。
心理学对精神医学的作用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并不是精神医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学很大一部分来自於哲学。
心理学分很多种,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跟精神医学有关。而其中的心理卫生 心理咨询对异常心理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心理咨询是对于正常心理的但心理不健康的人。
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实际上是反科学的,不赞同人们用过于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人。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更多的是假设,没太多的科学依据。
而行为主义,却又很少研究精神层面的东西。
所以说精神医学跟心理学实际上是两回事
如果牵强点说 精神医学应该属于心理学加医学范畴
在美国 心理医生首先要学习的是心理学 像精神分析等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学派
而后还要学习5年的医学 这么看来
心理学可以作为精神医学的基础 因为人的精神层面实际上就是一个“黑匣子”
无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只能试着解读或者给出一些合理性假设
具体我不是研究精神医学的 只能给你这么一点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心理学的诞生离不开医学的发展。试验心理学的产生有两个发端: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医学对人脑的研究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是人们开始关注于意识,此外医学的科学的研究试验方法也促使了心理学走向科学。
心理学和医学是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主要以人等生物为研究物件。心理学更注重于意识研究,医学则更倾向于生物体物质方面的研究。因为人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而是心理与生理的结合,因此两门学科密不可分
什么是系统脱敏法?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系统脱敏法是通过系统训练,采取一定步骤,按照敏感事物,将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而逐渐训练其心理承受力,增强适应力,从而最后达到对敏感事物不产生“过敏”反应。例如一患有雷声恐怖症的女性,从童年起就害怕雷声,每当天气预报有雷雨之时,她就紧张不安,不敢外出,她的回避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活、工作。为克服其恐怖性行为,设计了与雷雨有关的声、光刺激,然后要当事人在放松的同时逐级训练。先想像恐怖情景,同时放松,待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像更恐惧的情景,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像完毕后,再过渡到真实情景的逐级训练,直至能到户外听雷声,看闪电……不再出现恐怖,则对雷击的敏感去除,脱敏成功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此种疗法实用于对某些事物过于敏感紧张者,也用于治疗恐怖性神经症、强迫症、性功能障碍及口吃矫正。。
健忘有知多少(一)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健忘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呢?就连专家们也争论不休。所谓健忘,顾名思义,是指健康的遗忘,也就是医学上说的老年性良性健忘症,现称与年龄有关的记忆障碍,是一种正常或生理性非进行性的大脑衰老过程,其特点是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记不住人名、地点、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对此往往感到负担或主动求医,并力图设法弥补记忆缺陷。常用记笔记、请人提醒的方法,以适应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但事件本身或总的记忆力相对储存。 人的大脑有多少神经细胞呢?答案是10亿左右,而且是在出生时就定下来了,以后都不会增加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人之所以会通过学习逐渐聪明起来,是由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增多的缘故。突触是每个神经细胞之间互相联络的树状突起,最多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可以达到30万个之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细胞,也在逐渐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大脑功能的下降,每10年约减少5%,与此同时,神经细胞互相联络的树状突起也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神经细胞相互之间传递资讯的乙酰胆碱和乙酰转换酶也在减少。所以,记忆力的轻度下降是一种生理现象。 医学教育网1.疾病因素:脑部的直接病变如肿瘤、外伤、脑炎等直接损伤大脑细胞,而患有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病人,则因脑部血管变细、狭窄,血流不畅,使脑部供养减少,从而影响影响到脑细胞营养的供给,使脑细胞活力不足,记忆力减退。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能导致多种疾病和生理异常现象,对记忆的影响亦不例外。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3.自我认同的结果:人到老年,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一精神支柱坍塌了,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不免产生暮年将至、人进老年万事休的颓废心理,我们称之为退休病。加之因“人老糊涂”的传统观念和许多事情的影响,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便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老”的事实,这种不良的自我暗示使他们感觉大脑越来越不听使唤,记忆力下降,更加懒得动脑,致使大脑长期处于无须工作的状态,人为地对脑细胞刺激减少,用进费退,大也就脑逐渐衰老。再加上老人在生理和感官上发生一系列障碍,如腿脚不便,听力、视力下降,因病长期卧床等,使得老人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加速了记忆力的衰退。 4.社会因素的影响:老人成了社会以至家庭“多余的人”,老人由此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新知识、新事物懒得关注,进而造成生理和智力迅速老化。 贴心提醒:大多数人都会随着衰老而越来越健忘,但是,疾病、焦虑和过多的负面资讯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原来医学上都认为健忘不是痴呆,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但近年来有些变化,一些学者把良性健忘和痴呆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阶段,即把健忘看成是痴呆的前奏,这倒也不无道理,因为有调查表明,健忘的老年人有15%最后发展为痴呆。 达到痴呆程度者,除记忆力减退外还伴有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及人格、性格的改变,并且病程进展更迅速,脑CT或核磁共振显示脑萎缩的进展更快。 贴心提醒:健忘虽然跟痴呆有很大的区别,但也很有可能是痴呆的最早表现症状。。
如何倾听他人的心事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当我们接到朋友的来电,或是受到当面邀请,说我有个问题想找你谈谈时,首先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当下的心情与可供运用的时间。你习惯于倾听别人的问题吗?你有多少时间能给他?这两个要素多多少少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倾听的质量。 我们的心境不但影响我们所能接收的资讯,也会带给朋友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正好也在焦虑之中,要专心抓到朋友所说的许多小细节恐怕不容易,如果你近来情绪有些忧郁,也许诠释起朋友的遭遇会有较多负面的看法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如此说来理想的倾听心境似乎是要如一面镜子,忠实地反应各种情绪与事件,实际上每个人随时总有些情绪,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知到自己目前的心境可能造成的偏差,包括资讯的接收与解读,能先这样提醒自己就足够了。 医学教育网朋友的困扰总有来龙去脉,要说请楚难免需要一些时间,然而当下你有多少时间呢?必须先作一个评估。如果你恰好有一个小时,当然能邀请他坐下来喝杯咖啡娓娓道来,如果你只有十分钟呢?可能必须先说清楚这一点,然后主动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初步了解后再另外找时间详谈,这么做比起听了九分钟之后再草草结束恰当得多。而所谓关键问题,大体上就是粗略评估事情的严重度与朋友的可能反应。目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心情如何?最坏有什么打算?类似这样的资讯需要先收集,在心里有个大略的印象,也衡量一下朋友所受的冲击程度,与是否能承受?若不能,有没有立即的危险性? 稍稍想过上述两个基本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聆听的主体了,首先要注意的是空间,若在电话上当然保持周围安静,若是面对面则需安排一个能维护朋友隐私的地方,这里不见得非要单独的房间不可,也许是餐厅一角,也许是两个人到外面散散步,只要能让朋友放心地畅所欲言即可。 聆听的主体则大致包含了:开放性的倾听、厘清痛苦所在、表达同理心、辨认核心课题几个部分,而这些动作大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也许在过程中会需要针对不同的主题一再重复。 医学教育网首先,给朋友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思绪中,正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出头绪,比较理性主观的朋友,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自有定见,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协助了,而对于大多数困惑的人们,此时你正从一大堆线索、感觉中试图了解整个状况,注意朋友说话的方式,强调了什么?似乎刻意遗漏或模糊了什么?这些都是进行下一个动作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开始试图帮助自己,也帮助朋友厘清痛苦所在。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位失恋的朋友,他可能因为方才决裂的言词愤怒,也可能因为再度重蹈覆辙而自责,有些感觉是原发的,是根源,有些感觉是之后新增的,较为表浅,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试着辨认出造成目前痛苦主要的情绪与心结。须注意那最后提到的,最刻意隐瞒忽略的,最有可能是症结所在。 医学 教育网蒐集整理 下一步便是同理这些痛苦与挣扎。所谓的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视角,与他一起看当下这个情境,一起为之喜怒哀乐。表达同理心的技巧不是这里所要探讨,只要我们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痛苦在这里,我能感觉到那种强度,我努力地试着用你的出发点来看整件事情,这样通常已让朋友十分窝心,感到有人能理解自己的苦处。 倾听到这里,其实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最后是否能辨认出核心课题,建议处理方式其实并不见得能够完成,或需要完成。我们很难比朋友更了解他自己,也不宜把我们自身的经验推销给他人。每个人的心灵结构,应对问题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帮助他指出核心课题已十分难得,至于如何处理,唯一最有预测价值的就是参考朋友之前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模式,针对其优缺点给些建议。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少热心的朋友常过早地打断对方,或提供建议,常常自己说得尽兴,求助者反而沉默不语,或在尚未深入了解对方痛苦时,就过早开始同理,如此往往得到反效果,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说话量比对方还多时,就是一个警讯,毕竟,我们是在倾听别人的心事呢!不是吗?。
她为啥老觉得自己“有病”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九年来,她一直怀疑自己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病。为了治疗,她记不清去过多少医院,进行了多少次化验,她储存的各种化验单就有两寸多厚,每次检查结果都表明她没有那些病,身体还不错。但是,她却不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她变得焦虑、紧张、恐惧、失眠……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究竟是怎么啦?为什么身体一向健康的她总觉得自己有病呢? 她被疑病症折磨了九年医学教育网一次意外的惊吓 A女士是一名从事钻探测量的工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她经常在野外作业。 大约九年前的一天,她像以往一样在一个露天工地上干活,过了一会儿,突然感到有些尿急,她便跑到离工地不远的一个大油桶后面小便。然而,就在她刚刚小便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看见一条蛇在蠕动,而且就在她的附近。她顿时毛骨悚然,穿好衣服赶紧往工地上跑。 二寸厚的化验单 医学 教育网蒐集整理 A女士以为,自己经常做噩梦、尿频、尿急、小肚子憋胀这些机体的不良反应是因为泌尿系统发生了感染,并怀疑自己得了性病。为了证实她的想法并得到有效治疗,她先来到当地的县医院,抽血,化验尿常规,查肾病,查性病,做泌尿系统的各种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了,尿常规正常,也没有肾病,更没有性病。A女士的丈夫看了检查结果高兴极了,原来妻子并没有那些病。可是,A女士还是认为自己有病,她要丈夫带她到省里的医院去检查,结果当然还是一样的。但遗憾的是,她不相信检查结果。 如今,九年过去了。她的丈夫领着她到处跑着去检查化验。她说她已记不清这些年走过了多少家医院,进行过多少次化验,像氟哌酸、抗菌优、呋喃西林等药吃了许多。现在她储存的化验单、各种药单足有二寸多厚。 痛苦的现实 因为她经常感到尿急常去小便,势必会影响她正常的工作,还会影响到她的收入,从而使家庭的生活质量降低;而且,晚上睡不踏实,又常做噩梦,影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 因为总怀疑自己有病,而检查又没有结果,她变得烦躁、焦虑、多心、情绪多变,甚至开始怀疑丈夫有了外遇,与丈夫吵闹。起初那几年,夫妻二人只是偶而争吵两句,丈夫让着她,可后来,两个人吵的次数渐渐多了。她说她也不想吵架,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夫妻的吵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儿子的情绪,尤其是现在,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他们一吵架,儿子的心情也很糟糕,儿子常说爸爸妈妈别吵了,再吵我就离家出走了。 她说,这九年,因为不断去医院,花了好多钱,她们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如以前了。尽管家人和朋友常劝她不用老去医院花冤枉钱,她的身体挺健康的。但她总觉得自己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现在她还想去医院做化验和各种检查。 她的病在心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主人公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反复求医进行各种各样的化验,并至今难以自拔。促使她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一次意外的惊吓事件,那次惊吓所产生的阴影在潜意识中一直纠缠着她。 按照生物医学的惯例,认为尿频、尿急,尿常规正常,没有尿痛等症状,不构成泌尿系统感染。从心理———社会———生物学模式来讲,主人公发生尿频尿急这些机体反应,与她生活中发生的应激事件有关。她被蛇惊吓后,精神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惊恐、畏惧、痛苦等心理反应与尿频尿急等生理反应联络了起来。而在事情发生的初期,主人公的这些痛苦没有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慢慢地主人公一直以为是躯体有了疾病,她不停地去医院进行检查,对当地医院不放心,又不远万里到处跑着去检查,检查的结果自然还是一样,她没有那些躯体疾病。但她在心里无法认同“自己没病”这一事实,心理负担无疑会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就诊,她正常的工作受到了影响,经济收入也降低了;检查吃药这么多年的花费也是一笔昂贵的开销,生活质量自然会降低;经常外出看病,婆婆公公有了怨言,她感到很难过;而她的孃家人又对其丈夫和婆婆公公不满意,她的丈夫也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两亲家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了。以上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使主人公更加压抑、紧张、焦急、不安、恐惧,她感到得不到亲人们的理解,痛苦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鉴于主人公的病存在于思想上和精神上,建议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宣泄。不管心中有多少难言的苦楚,只要适当地进行宣泄,压力便可得到释放,心情也能得到放松。A女士应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向自己的丈夫诉说心中的痛苦,还可以找知心的朋友倾诉,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发泄口”多聊一聊,让别人知道你真实的想法,别人会渐渐地理解你,同情你的境遇。 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A女士九年前受到一条蛇的惊吓后,经常做噩梦,尿频、尿急,怀疑自己有泌尿系统疾病等等,这些原有的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她的生活。现在,要改变这种想法,那只不过是一次意外的事件,努力让自己忘记那一幕。 暗示。给自己多一点良好的暗示,对改变情绪非常重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没有病,即使有病,只要吃药,就很快能痊愈等等。 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因为心理的原因造成尿频尿急,现在可以试着限定憋尿时间,若以前为一小时小便一次,现在努力让自己坚持两小时,长期下去,会有不错的效果。而且,坚持下去,你的心情会变得不再紧张和焦虑,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信心。 家庭配合。对于A女士的家人来讲,一定要明白她的病归根到底只是心病,并不是躯体方面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照顾A女士的情绪,尽量避免在她面前谈论与疾病相关的话题,以免她产生联想。所以要多鼓励她,经常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没有人嫌弃她。 A女士自己也要多想想家庭和孩子,想想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应担起的责任,多关心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丈夫的事业。慢慢地,她便不会像以住那样过分地关注自己,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她的生活也会变得美好起来。 认识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虽然医生对疾病解释或客观检查正常,仍不足以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通常疑病症患者伴有紧张、焦虑和抑郁,四处求医多方检查,采用一般性说明方法无法消除其思想顾虑。 这一类病人常有以下的疑病性格特征:过度注意自己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自己体内不舒服感觉非常敏感,过多地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甚至将正常的生理性感觉扩大为疑病的臆想。例如将心悸、胃肠道不适感觉扩大为心脏病、癌症等,为此到处求医觅药。这类人喜欢翻阅各种医学书刊及报纸,对卫生常识、医疗资讯特别注意和敏感,无端地自我联络,希望从中找出致病的原因及治病的良方祕诀,为此产生不必要的紧张、疑虑、担心和忧虑等情绪反应。典型抑郁质和体质欠佳者容易诱发疑病症。 对于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原因有三:其一,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才能下本病诊断。轻率下诊断,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会延误病情,危害病人健康。其二,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不信任,这样不利于心理治疗。对可疑病例,宁可继续观察,或者边诊治,边观察,最后确立准确诊断,这样做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对确诊为疑病症的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促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
如何对抑郁症病人作认知治疗?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但脾气急躁,3个月前调整领导班子,他被调整下来,并拟将其另调新的单位。他内心实不愿意,又感此次落选可能是平时工作急躁、得罪人之故。自此内心苦闷、意志消沉、没精打采,见了人都躲躲闪闪,不打招呼,一反往常。问他则称:工作没做好,没脸见人,自卑自责。如此持续多日,家属只好送他去看医生。 初次接触医生时,他情绪低沉,和他交谈老是重复著说:“这下完了,领导再也不信任我了”,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能力”。可如果下去做实际工作,又不能与年轻人相比。思前想后,忧心忡忡,焦躁烦闷,彻夜难眠。 医学教育网按照他目前的表现,是陷入一种抑郁状态了,发病的心理原因明显,因此诊断为心因性抑郁症。医生针对他目前状况的歪曲认知,提出“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过去是否一无是处”、“再做技术工作是否毫无优势”等问题,他又都作了否定回答,可事实并非如他所想。医生又问:“如此烦恼懊丧、失眠……能否改变你的现状,能否‘官复原职’,上级能否再去动已调整好了的领导班子。”患者也都作了客观正确的回答,医生再给予劝解、鼓励,让其面对现实,改变歪曲的认知,调整心 态,迎接新的工作岗位。并给其服用适量的抗抑郁焦虑的药物。 两星期后复诊,他喜形于色地说,医生的一席话使他重新思考了问题,因为摆事实、讲道理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再回头考虑这次工作调整不像原先想的那么可怕、可悲;使他当晚就沉沉地睡了一个好觉,以后日里精神也逐步改善。医生针对他的情况予以鼓励、肯定成绩、正面强化,经过4次这样的治疗,同时佐用一些药物,患者情况好转,一切症状都已消失,又满怀信心,很愉快地接受了上级所委派的新工作。。
塔罗牌与心理学的关系
塔罗牌与心理学 卡尔荣格(Carl Jung)是第一位正视塔罗牌的心理学家。他将塔罗牌视为有象征性的原型:人的基本型别或境遇都隐含在人类的所有的潜意识行为里。比如“国王(The Emperor)”,是最高权威(家长)或父亲的形象的象征。这种原型理论引发了很多种心理学方面的用途。一些心理学家让病人选择一张适合他的塔罗牌来识别一位病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有些心理学家试图利用塔罗牌影象使病人通过想象他的境遇或关系来认清他的想法:是像“宝剑骑士( the Knight of Swords)”那样急性冲动呢?还是像在RWS( the Rider-Waite-Smith)系列牌中“宝剑二(Two of Swords)”那样盲目、逃避?塔罗牌可被视为潜意识的一种代数,遵循它就可以在意识层面进行分析。有趣的是,Visconti-Sforza牌和Marseilles牌这样以前的牌面比现代塔罗牌更倾向于粗糙及少有“代数”表达。这不仅是现代视角的错觉,它反映出以往几世纪在塔罗牌艺术上进化变革的大体方向,尤其自1900年起。塔罗牌的象征意义已经非常成功的自原创地普及开来。
相关参考
心理生理医学,又称心身医学,是一门研究精神与躯体两者相互关系及有关疾病的学科。广义地说,是研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是
保持正常的大脑功能,需要适宜的社会心理刺激,但过分强烈的社会心理刺激则能损害大脑的功能,导致精神活动出现异常。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每时每刻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例如车祸、晋升、亲人死亡、自然灾害、躯
保持正常的大脑功能,需要适宜的社会心理刺激,但过分强烈的社会心理刺激则能损害大脑的功能,导致精神活动出现异常。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每时每刻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例如车祸、晋升、亲人死亡、自然灾害、躯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牛皮癣”,中医将它成为“白庀”,患了银屑病就是患者的身上出现红色丘疹或斑疹,上面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皮损。那么银屑病病因又有哪些呢?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性和
一个人是否健康,衡量的标准有很多。概括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健康的定义和概念,要包括躯体和精神(心理)两个大的方面以及这个人的身心是否能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往较多地做了躯体健康的科普宣传,对心理健康却
一个人是否健康,衡量的标准有很多。概括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健康的定义和概念,要包括躯体和精神(心理)两个大的方面以及这个人的身心是否能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往较多地做了躯体健康的科普宣传,对心理健康却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驱利化,价值观念的物欲化,出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唯利性、资本积累的投机性、资源开发的盲目性、人与自然环境的非协调性倾向,从而导致成人们“社会心理”疲劳的困惑态、心绪浮躁的失衡态和生
每个人的性格、脾气都不一样,犹如每个人的外貌、模样各不相同一样。因此,性格、脾气属于每个人的心理相貌。其中还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特征)等方面。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每个人的性格、脾气都不一样,犹如每个人的外貌、模样各不相同一样。因此,性格、脾气属于每个人的心理相貌。其中还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特征)等方面。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有人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个人承受压抑时一种反抗心理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病人在精神有压力时症状加重,患者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物时,抽动症状可减轻,因而多数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社会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