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菌核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Posted 菌核
篇首语: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豆的菌核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症状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实,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发病原因
(1)前冬是暖冬天气,少雪,则适合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病发生越严重,进入6月份后,连阴天气多,土壤含水量高,也是造成菌核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2)大豆重茬地块发病重。据田间调查,重茬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另外,向日葵茬、油菜茬地块发病也较重,这与田间大量遗留菌核有关。
(3)施用氮肥过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
(4)没有进行耕翻的地块发病重。落入田间的苗核,第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铲趟次数少的地块发病重,原垄播种的地块比播种的地块重。
3、防治对策
(1)精选种子:在播种前清除混杂在种子之间的菌核。
(2)深翻地:在大豆收获后进行一次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厘米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
(3)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及其他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5)田间防治:在发病初期每隔7— 10天喷一次药,连续喷2次。常用药剂及其使用浓度如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 1500 倍液,每667平方米50— 75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 75升;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 75升;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 75升。
相关参考
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叶、叶柄、茎秆、花和荚。油菜菌核病是铜仁地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20%~30%,自然病指10~15
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叶、叶柄、茎秆、花和荚。油菜菌核病是铜仁地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20%~30%,自然病指10~15
发病机理: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时期、轮作方式、栽培方式、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关。现重点介绍一下其发病机理。菌核病以病菌的菌核在土中越冬,当春季豆田温、湿、光照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产生多个子囊盘
发病机理: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时期、轮作方式、栽培方式、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关。现重点介绍一下其发病机理。菌核病以病菌的菌核在土中越冬,当春季豆田温、湿、光照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产生多个子囊盘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发生原因及特点: 1.田间菌核数量大大豆菌核病病菌属真菌,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发生原因及特点: 1.田间菌核数量大大豆菌核病病菌属真菌,
油菜是安徽宁国市秋播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占第二位。由于长期连作,土壤中菌核积累数量增多;双低油菜的推广应用,硫代硫苷含量低,抗病性差;秋冬双发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油菜春季叶面积系数大,清
油菜是安徽宁国市秋播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占第二位。由于长期连作,土壤中菌核积累数量增多;双低油菜的推广应用,硫代硫苷含量低,抗病性差;秋冬双发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油菜春季叶面积系数大,清
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
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