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Posted 菌核
篇首语:未知的事物总是被人以为奇妙无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豆菌核病发生与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发生原因及特点:
1.田间菌核数量大大豆菌核病病菌属真菌,在大豆茎上形成圆柱形或鼠粪状菌核,其形状不规则,大小1~4毫米×3~7毫米,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萌发,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也可带菌。
2.环境因素在大豆开花期,土表温度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大,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3.种子携带菌核如果连年使用上一年收获大豆作为种子,可能造成种子内菌核残留量加大,致使大豆菌核病发生逐年加重。
4.栽培管理不当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其原因是过分密植会造成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邻近向日葵和油菜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另外,重迎茬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防治对策:
1.合理轮作换茬大豆菌核病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控制大豆菌核病的传播蔓延。
2.精选种子播前要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无菌核的抗病良种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排淤治涝、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
4.药剂防治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垄台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洒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公斤,喷洒过上述药剂的地块防治大豆菌核病效果可达85%以上。
相关参考
发病机理: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时期、轮作方式、栽培方式、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关。现重点介绍一下其发病机理。菌核病以病菌的菌核在土中越冬,当春季豆田温、湿、光照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产生多个子囊盘
发病机理: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时期、轮作方式、栽培方式、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关。现重点介绍一下其发病机理。菌核病以病菌的菌核在土中越冬,当春季豆田温、湿、光照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产生多个子囊盘
大豆菌核病被害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封垄以后,常在雨季盛发,病株茎部接近地面处或分枝处,产生不规则形的退绿或淡褐色斑块,之后常布满白色菌丝体,菌丝丛中形成大量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病部
大豆菌核病被害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封垄以后,常在雨季盛发,病株茎部接近地面处或分枝处,产生不规则形的退绿或淡褐色斑块,之后常布满白色菌丝体,菌丝丛中形成大量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病部
1、症状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1、症状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
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的大豆田间病虫害,2005年在我县大豆菌核病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达1.30万亩,由于及时发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大豆产量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通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的大豆田间病虫害,2005年在我县大豆菌核病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达1.30万亩,由于及时发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大豆产量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