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早防治

Posted 大豆

篇首语: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豆病害早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豆要想获得高产,主要是要解决好“种、水、肥、光”四个方面的问题。“深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原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高产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它是以选择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种植密度)的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是一项以大型播种机为载体的栽培技术。
  “种”即品种,就是要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同时要了解品种对实现高产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要求。
  “水”即水分,就是对大豆生产的水分供应。在旱作(无灌溉)条件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调节水分:一是改善土壤条件,通过耕作技术比如深松技术来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采取一些保墒技术,比如减少机械进田的少耕技术。
  “肥”是根据大豆需肥与栽培特点,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大豆对营养的最大吸收期是花荚期,因此要解决好大豆在花荚期的需肥问题,生产上可通过深施肥与增施叶面肥来解决。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据测算,大豆亩产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85%,若能将其提高到3%,那么大豆的产量可提高到794公斤/亩。生产上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群体密度上,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增大群体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
  1.选择适宜的矮秆、半矮秆型的抗倒伏品种,并且所选的品种熟期不宜过早;2.土壤耕层要有深松的耕作基础,需要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的良好耕作条件;3.最佳的种植密度可依据品种、土壤、行距等情况而定,一般为3万~3.3万株/亩,肥力较高地块播种量可降低10%左右,肥力较差地块播种量要增加10%左右;4.合理施肥,首先要增施农家肥,施用化肥时要氮肥、磷肥、钾肥科学搭配,农家肥和化肥要做到深施、分层施,同时结合生育后期喷施叶面肥。此外,种植方式条件较好的可采用机械平播方式(行距为30~35厘米)或双条精量点播(平均行距为15~17.5厘米),低洼地区适宜采取宽台(大垄)的“深窄密”栽培模式。

相关参考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盛发初期。  1.农业防治:  ①推广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盛发初期。  1.农业防治:  ①推广

防治大豆三种主要病害

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是大豆三种主要病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根腐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初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扩散至下部侧枝,病茎髓部变褐色,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药剂防治可用种

防治大豆三种主要病害

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是大豆三种主要病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根腐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初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扩散至下部侧枝,病茎髓部变褐色,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药剂防治可用种

菌克毒克防治大豆病害技术

菌克毒克(2%宁南霉素水剂)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生物农药,具有高效广普、环保,促进作物生长、提质增收等特点。对大豆根腐病、疫病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大豆根腐病防治  1、症状

菌克毒克防治大豆病害技术

菌克毒克(2%宁南霉素水剂)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生物农药,具有高效广普、环保,促进作物生长、提质增收等特点。对大豆根腐病、疫病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大豆根腐病防治  1、症状

夏大豆栽培及病害防治要点

大豆是生育期较短的作物之一,生育期遭遇干旱、涝害、倒伏、徒长等不利条件,都可导致大豆大幅度减产。发展大豆生产,必须以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为基础,以组装先进科学新技术为中心,走提高单产和效益之路。如何

夏大豆栽培及病害防治要点

大豆是生育期较短的作物之一,生育期遭遇干旱、涝害、倒伏、徒长等不利条件,都可导致大豆大幅度减产。发展大豆生产,必须以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为基础,以组装先进科学新技术为中心,走提高单产和效益之路。如何

大豆病害防治:霜霉病

[分布与为害]全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是气温冷凉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普遍。本病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Jyd.etGaum]真菌侵染所引起。  一

大豆病害防治:霜霉病

[分布与为害]全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是气温冷凉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普遍。本病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Jyd.etGaum]真菌侵染所引起。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