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Posted 孢子
篇首语:一直盯着手心看,手心会发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豆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霜霉病分部于我国各大豆产区,尤以东北、华北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区发生较多,多雨年份病情加重,严重的导致叶片早落或凋萎,种子霉烂,减产30%~50%。其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荚及豆粒。
症状带病种子上的病菌经系统侵染引起幼苗发病,但子叶不表现症状。当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展.造成全叶褪绿,有时整个叶片变黄。天气多雨或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灰白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成株期叶片表面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斑点,后变褐色,背面也生灰白色霉层。病斑常汇合成大的斑块,病叶干枯死亡。豆荚染病外部症状不明显,但荚内常现黄色霉层,即菌丝和卵孢子。受害豆粒发白无光泽,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侵染源,病残体上卵孢子侵染机会少。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向全株蔓延成为系统侵染病害,病苗则成为再侵染源。
防治方法
1.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
2.针对病菌特性,提倡三年以上轮作,减少初侵染源。
3.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播种前药剂处理,用种子量0.3%的乙磷铝或35%甲霜灵粉剂拌种。
4.加强田间管理。锄地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染源。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
5.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可防治大豆发生霜霉病。
相关参考
[分布与为害]全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是气温冷凉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普遍。本病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Jyd.etGaum]真菌侵染所引起。 一
[分布与为害]全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是气温冷凉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普遍。本病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Jyd.etGaum]真菌侵染所引起。 一
玉米疯顶病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玉米疯顶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其典型症状是:植株叶色较浅,有黄色条纹,叶片表面皱缩,叶脉向背面突起;顶部叶片卷曲呈牛尾巴状、簇生或扭曲成团;有的病株矮
玉米疯顶病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玉米疯顶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其典型症状是:植株叶色较浅,有黄色条纹,叶片表面皱缩,叶脉向背面突起;顶部叶片卷曲呈牛尾巴状、簇生或扭曲成团;有的病株矮
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
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
链格孢霉,又叫交链孢霉,俗称黑霉菌、黑霉病等。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链格孢属。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细交链孢霉。它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杂菌。菌种和栽培料被侵染后则使
链格孢霉,又叫交链孢霉,俗称黑霉菌、黑霉病等。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链格孢属。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细交链孢霉。它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杂菌。菌种和栽培料被侵染后则使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造成苗前种子腐烂,苗后幼苗猝倒和植株枯萎死亡。刚刚出土的大豆幼苗感染根腐病,最初病状为子叶节处水渍状软腐,渐变棕褐色,细缩。子叶上出现棕褐色略凹陷的病斑。大豆真叶展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造成苗前种子腐烂,苗后幼苗猝倒和植株枯萎死亡。刚刚出土的大豆幼苗感染根腐病,最初病状为子叶节处水渍状软腐,渐变棕褐色,细缩。子叶上出现棕褐色略凹陷的病斑。大豆真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