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大豆草地螟预防技术
Posted 幼虫
篇首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夏季大豆草地螟预防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草地螟已由过去夏大豆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初孵幼虫取食幼嫩叶片的叶肉,残留表皮,3龄以后食量大增,将叶片吃成缺刻而仅剩叶脉。
一般年份减产10%~15%,严重年份减产20%~30%,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草地螟每年可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丝质土茧中越冬。越冬幼虫于4~5月份化蛹羽化。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油菜。
8.中、下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大豆。成虫有群集性,对多种光源有很强的趋性,尤其对黑光灯趋性更强。卵多产在黎科、菊科和茄科等植物上。幼虫4、5龄期食量较大,占幼虫总食量的80%以上。
一、农业防治
在草地螟产卵期,未孵化之前,清除田内及地边杂草,把铲下来的草集中起来埋掉。草地螟大发生年,幼虫未进入豆田前,挖防虫沟阻杀,沟里可施药剂。
二、化学防治
1、熏蒸:在8月成虫盛发期,用80%的敌敌畏100~150克拌锯末和麦糠4千克,每亩40堆,均匀堆在大豆棵下,一般可维持药效8~10天。
2、喷雾:成虫盛发期后7~10天,为幼虫孵化盛期,在幼虫处于低龄期,一般8月下旬至9月初,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25~35毫升;2.5%敌杀死乳油20~30毫升;20%速灭杀丁乳油20~30毫升,对水50公斤稀释均匀喷雾。
3、喷粉:2.5%敌百虫粉剂;3%混灭威粉剂;2%杀螟松粉剂,每亩1.5~2公斤喷粉。
三、物理防治
在豆田内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关参考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草地螟已由过去夏大豆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初孵幼虫取食幼嫩叶片的叶肉,残留表皮,3龄以后食量大增,将叶片吃成缺刻而仅剩叶脉。 一般年份减产10~15%,严重年份减产2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草地螟已由过去夏大豆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初孵幼虫取食幼嫩叶片的叶肉,残留表皮,3龄以后食量大增,将叶片吃成缺刻而仅剩叶脉。 一般年份减产10~15%,严重年份减产2
1、黏虫。幼虫发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灭幼虫。化学药剂防治,要根据田间调查监测情况,在大多数幼虫处在3龄期左右时,防治指标为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虫。喷施菊酯类农药或菊酯类与有
1、黏虫。幼虫发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灭幼虫。化学药剂防治,要根据田间调查监测情况,在大多数幼虫处在3龄期左右时,防治指标为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虫。喷施菊酯类农药或菊酯类与有
草地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大发生年份,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大面积绝产。防治方法: (1)设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成虫迁入高峰期及发生盛期设高压汞灯诱杀成虫,或采取人工捕杀。 (2)铲除杂草,消灭虫源
草地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大发生年份,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大面积绝产。防治方法: (1)设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成虫迁入高峰期及发生盛期设高压汞灯诱杀成虫,或采取人工捕杀。 (2)铲除杂草,消灭虫源
草地螟:幼虫头部黑色,有白斑;身体暗黑色或暗绿色,体背及体侧有明显暗色纵带,带间有黄绿色细纵线;胸部各节有明显刚毛肉瘤。体长20~25毫米。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18~26毫米。 草地螟黏虫黏
草地螟:幼虫头部黑色,有白斑;身体暗黑色或暗绿色,体背及体侧有明显暗色纵带,带间有黄绿色细纵线;胸部各节有明显刚毛肉瘤。体长20~25毫米。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18~26毫米。 草地螟黏虫黏
大豆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荚螟、豆蛀虫、豆荚蛀虫、红虫、红瓣虫等,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华东地区浙西南山区景宁县大豆的主要虫害,该虫除了危害大豆
大豆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荚螟、豆蛀虫、豆荚蛀虫、红虫、红瓣虫等,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华东地区浙西南山区景宁县大豆的主要虫害,该虫除了危害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