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稀植栽培技术
Posted 叶枝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棉花稀植栽培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棉花稀植栽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省工。每亩做营养钵比常规栽培少,移栽速度提高,缓解了劳力矛盾;减轻了整枝的强度,免除了打叶枝的作业,只需按时打顶,适时打边心即可;二是高效。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在棉花的行间还有利于套种,由于行距 100厘米 ,行间光照充足,为争取利用光能创造了条件。实践中农民在棉行一侧 40厘米 处套种1行花生,即1行棉花1行花生,每亩能收花生 80千克 左右,提高了效益。
1、适时播种,培育大壮苗。棉花稀植要获得高产,必须发挥个体增产潜力,争取单株多结铃。播种期安排在4月上旬,比往年提前7―10天,开花期提前5天,为多开花,争取较多的有效花蕾,赢得了时间。营养钵采取 7厘米 × 10厘米 的大钵,加强苗床管理,早间苗,避免了因苗床苗期长,造成的苗挤苗现象。移栽时苗高 21厘米 ,4.2片真叶,达到壮苗要求。
2、施足底肥,促使早发。苗期早发稳长,特别是使叶枝健康成长是棉花稀植获高产的基础。而施足肥料又是早发的前提。
一般要求每亩施优质农家肥 2500千克 ,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50千克 。移栽时用稀粪水先浇洞穴,保证移栽质量,缩短缓苗期。花铃肥亩用尿素 20千克 ,并提前到初花期使用。
3、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力争棉苗均匀成长。行距采取 100厘米 的宽行,株距 35厘米 ,亩移栽密度1800株左右。这样,棉花的每一行都处于边行优势中,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封行期推迟半个月,即使封行,田间荫闭程度也好于常规棉田,成铃率明显提高。根据调查,大田成铃率达39.4%,较往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4、巧留叶枝多结桃。棉花稀植高产,利用叶枝成桃是关键措施之一,每株应留2―3个健壮的叶枝。根据田间调查,平均每株留有2.8个叶枝,叶枝成铃7.8个,占单株总铃数的27.7%,接近三分之一,亩成铃数平均4.159万个,因而并没有因密度的下降而造成总铃数的不足。
5、正确运用化控技术。化控是改善株型,调节田间棉花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密度较大(3000株以上/亩)有旺长趋势的棉田中,使用化控技术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而稀植棉田,基本上不存在通风透光矛盾,足够的营养面积反而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如遇到多雨年份应视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化控技术。
6、注意事项。首先是及时打掉叶枝边心,叶枝的生长势旺,而叶枝上的前3台果枝成铃率较高,以后的果枝成铃率明显下降,在叶枝现有3台果枝时及时打掉边心,有利于养分集中发挥作用;其次密度不宜过稀,在行距定下来以后,严格控制株距,保证亩栽2000株,这样每亩总铃数可掌握在5.5―6万个,有利于高产。
相关参考
棉花稀植栽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省工。每亩做营养钵比往年少,移栽速度也提高1倍,缓解了劳力矛盾;减轻了整枝的强度,免除了打叶枝的作业,只需按时打顶,适时打边心即可;二是高效。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在棉
棉花稀植栽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省工。每亩做营养钵比往年少,移栽速度也提高1倍,缓解了劳力矛盾;减轻了整枝的强度,免除了打叶枝的作业,只需按时打顶,适时打边心即可;二是高效。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在棉
误区1,稀植稀植是给棉农省了工,但是单株的结铃限制了棉花的产量。椐调查现在棉农的单株结铃大都在30-40之间。结铃50个以上的非常困难。理论数据每100个棉铃产籽棉一斤。亩植1000株单株结铃50个的
误区1,稀植稀植是给棉农省了工,但是单株的结铃限制了棉花的产量。椐调查现在棉农的单株结铃大都在30-40之间。结铃50个以上的非常困难。理论数据每100个棉铃产籽棉一斤。亩植1000株单株结铃50个的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产量增加10%―18%。一、旱插稀植1.整地施足底肥大田要精细整地,深翻15―20厘米,灌水泡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产量增加10%―18%。一、旱插稀植1.整地施足底肥大田要精细整地,深翻15―20厘米,灌水泡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依据高产要求的特点,应用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水稻在生长发育进程中达到苗壮、株健、穗长、穗齐、粒多、粒饱,最后实现高产、低耗、高效,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项技术。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依据高产要求的特点,应用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水稻在生长发育进程中达到苗壮、株健、穗长、穗齐、粒多、粒饱,最后实现高产、低耗、高效,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项技术。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该技术是一项将旱育秧和合理稀植相结合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节省秧田和种子,减少灌水和施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单产而增加水稻综合经济效益。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较普通移
该技术是一项将旱育秧和合理稀植相结合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节省秧田和种子,减少灌水和施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单产而增加水稻综合经济效益。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较普通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