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的抗虫性遗传:根结线虫
Posted 抗性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烟叶的抗虫性遗传:根结线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侵染烟草的根结线虫中,Meloidogyneincognita、M.javanica、M.arenaria和M.hapla是最重要的几个种。对每个种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每个种的抗性育种过程都很复杂。抗Meloidogyneincognita1号和3号生理小种的性能是由TI706衍生来的,用这种抗性育成了第一个抗线虫品种NC95。显然这种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然而,与N.sylvestris×N.tomentosiformis的一个异源多倍体杂种进行杂交,却获得了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抗性。以后的试验结果说明,这个单基因控制的抗性来源于N.tomentosa或N.tomentosiformisG染色体(Slana等,1977;Slana和Stavely,1981)。具有这一抗性的烟株受到PVYMN株系侵染时表现坏死反应(Rufty等,1983),这种现象为筛选分离世代单株是否具有此种抗性基因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途径。
关于抗M.javanica的育种,在南非和津巴布韦分别利用抗M.javanica的栽培品种,例如NC95和当地的品种R83(TI1400)或其衍生材料RKT15-1-1培育成抗病品种,其抗性来源于一种不同的部分显性基因(MacKenzie和Ternouth,1986;Cornelissen和VanWyk,1987)。中国烟草在线摘自烟草――生产,化学和技术虽然R83和RKT15-1-1两个品种对M.javanica的抗性水平都较低,但2个亲本的基因重组的后代表现出高水平抗性。南非品系(SAN和NOD)对M.javanica的2号和4号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M属种也有部分抗性。某些烟属的种,包括残波烟草(N.repanda)、长花烟草(N.longiflora)都对M.javanica具有抗性。具有残波烟草和长花烟草二者抗性基因的烤烟育种选系RL在津巴布韦表现出了高水平抗性(Ternouth等,1996)。另外,日本的栽培品种Okinawa也是有希望的抗M.javanica源。耳状烟草的类似材料LaQuinta对M.incognita4号生理小种具有抗性(Reed和Schneider,1992)。这些抗源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但是低温敏感的抗M.javanica品系和那些抗M.javanica品系的相似性说明,两种抗性是等位的(Rufty等,1983;Kadotani等,1985)。
相关参考
Johnson等1992年发表了对3种主要烟叶的害虫(番茄天蛾、烟草夜蛾和烟蚜)抗性的全面综述。研究表明,抗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烟草叶表面上是否具有绒毛分泌物及分泌物的浓度决定的。这类分泌物包括
Johnson等1992年发表了对3种主要烟叶的害虫(番茄天蛾、烟草夜蛾和烟蚜)抗性的全面综述。研究表明,抗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烟草叶表面上是否具有绒毛分泌物及分泌物的浓度决定的。这类分泌物包括
被线虫为害植株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呈念珠状,根结上又可长出不定毛根,这些毛根末端再次被线虫侵染,形成小的根结。块根上也生有根结,须根缩短,表皮粗糙、开裂,呈红褐色。切开根结,可见白色发亮的球状物,
被线虫为害植株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呈念珠状,根结上又可长出不定毛根,这些毛根末端再次被线虫侵染,形成小的根结。块根上也生有根结,须根缩短,表皮粗糙、开裂,呈红褐色。切开根结,可见白色发亮的球状物,
根结线虫病在各麻区发生严重,对红麻、黄麻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多种作物、林木和杂草。 (1)症状。在主根及侧根上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体,有时连接成串珠状或肿胀呈畸形
根结线虫病在各麻区发生严重,对红麻、黄麻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多种作物、林木和杂草。 (1)症状。在主根及侧根上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体,有时连接成串珠状或肿胀呈畸形
茶园的土壤管理径山问茗,古道寻禅:名优茶栽培技术安溪茶出口直线下降的原因苦丁茶矮化密植高产技术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
茶园的土壤管理径山问茗,古道寻禅:名优茶栽培技术安溪茶出口直线下降的原因苦丁茶矮化密植高产技术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
概述: 根结线虫病,国外未见报道,估计缺乏深入研究。国内已知发生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不但影响生长和产量,且加重青枯病发生。 症状: 植株小苗或大树嫩根上,形成大小不等
概述: 根结线虫病,国外未见报道,估计缺乏深入研究。国内已知发生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不但影响生长和产量,且加重青枯病发生。 症状: 植株小苗或大树嫩根上,形成大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