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
Posted 鳗鱼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许多霉菌能在饲料原料或成品饲料中大量繁殖,产生一些有致癌作用、细胞毒性或神经毒性的霉菌毒素,其中以黄曲霉素较广泛存在,且毒性较大。黄曲霉毒素可引起鳗鱼肝、肾受损,有致癌、致死作用,但对鳗鱼的半致死量(LD50)还未见有报道。由于鳗鱼价格较贵,鳗农一般都不会投喂已霉变的饲料.但饲料厂在配料时,要注意所用原料不要受到黄曲霉污染。农药、聚氯联苯、原油和烃类是由于农田施药残留、化工厂排污、炼油厂冒漏等引起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对鳗鱼的毒性很大,可引起鳗鱼肝肿大,发育异常,有致癌、致死作用。其中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均能破坏鳗鱼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能抑制神经能量的传递而封锁离子的输送作用。有机氯农药对鳗鱼的直接毒害作用虽然没有有机磷农药明显,但它比有机磷农药稳定,可在鳗鱼体内蓄积,造成严重的隐患。
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锌、镉、镍等,重金属对鳗鱼的危害有外毒和内毒两种,外毒是与鳃、体表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和体表,并充满鳃瓣间隙,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鳗鱼窒息而死;内毒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鳃及体表进入鳗鱼体内,与体内主要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中的硫氢基结合成难溶的硫酸盐,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机体的代谢作用,引起鳗鱼死亡。
因此选择养鳗用水时要注意水质分析,尽量选择不受污染的水源。同时要保护好水环境,加强全民环保意识。
鳗鱼饲料的主原料——鱼粉在运输、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蛋白质分解,产生一系列毒素,如组胺、腐胺、尸胺、酪胺、草丙胺等,对鱼类危害很大。现有研究较多的是组胺,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是组氨酸在莫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等细菌存在的组氨脱氢酶作用下,脱去羟基后形成的一种胺类物质,鳗鱼摄入一定量的组胺后会引起中毒。所以鱼粉鲜度的好坏对鳗鱼饲料的品质及鳗鱼的生长至关重要,可用组胺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VBN)作为鱼粉鲜度的衡量指标,一般鲜度好的鱼粉组胺质量浓度100mg/立方分米,VBN<60×0.00001m/m。
相关参考
鳗居线虫病 [病原]为鳗居线虫。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鳗居线虫病 [病原]为鳗居线虫。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但药物残留问题却成为鳗鱼出口的主要障碍,特别是鳗鱼的出口国日本,由于实行更严厉的药物残留检验制度,使我国鳗鱼出口严重受阻,价格低下,甚至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但药物残留问题却成为鳗鱼出口的主要障碍,特别是鳗鱼的出口国日本,由于实行更严厉的药物残留检验制度,使我国鳗鱼出口严重受阻,价格低下,甚至
白点病在淡水鱼、溯河性鱼类和海水鱼中均有流行。本病对鱼的种类及年龄都没有严格选择性,分布也很广,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鱼较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一、症状:在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
白点病在淡水鱼、溯河性鱼类和海水鱼中均有流行。本病对鱼的种类及年龄都没有严格选择性,分布也很广,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鱼较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一、症状:在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
夏秋季节我国南方水温多在20-30℃之间,且天气变化异常,气温、气压变化较大。而养鳗池受天气影响,水质变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这就导致了致病菌在水体的滋生和生长。在水温为15-30℃的范围内,水温越高
夏秋季节我国南方水温多在20-30℃之间,且天气变化异常,气温、气压变化较大。而养鳗池受天气影响,水质变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这就导致了致病菌在水体的滋生和生长。在水温为15-30℃的范围内,水温越高
进入冬季,水温下降,水中有益菌群的变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给鳗鱼的生存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鳗鱼体质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引发肠炎病,要注意防治。进入冬季,昼夜温差大。有的鳗场急于出售鳗鱼,往往忽略
进入冬季,水温下降,水中有益菌群的变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给鳗鱼的生存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鳗鱼体质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引发肠炎病,要注意防治。进入冬季,昼夜温差大。有的鳗场急于出售鳗鱼,往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