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鱼竖鳞病的防治
Posted 水深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初春鱼竖鳞病的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原: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尾部)向外张开象松球,鳞基部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也随着脱落。并有烂鳍,鳍条基部充血,腹部有时膨大和眼球突出等症状。病鱼游动迟缓,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种状态持续2~3天后死亡。
危害对象及流行条件: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和鲢鱼。每年春季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
(1)冬季每次拉网出鱼后,立即用 “杀菌红”,按每亩水面1米水深50毫升的用量全池泼洒。
(2)在化冻后,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杀菌红”50毫升全池泼洒。
治疗: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100~125毫升 “杀菌红”全池均匀泼洒,病情严重时连用2~3次。在鱼已经开食的地区,还要在饲料中加入1.5%的“鱼康乐1号”连喂三天。
相关参考
病原:病毒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状好
病原:病毒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状好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病原:水霉菌 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种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如因操作、运输不慎而使鱼体受伤,低温造成冻伤,或寄生虫、细菌等
病原:水霉菌 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种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如因操作、运输不慎而使鱼体受伤,低温造成冻伤,或寄生虫、细菌等
目前虽已进入春季,但是气温仍然较低,当水温在5℃~14℃时,大多数鱼体神经激素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鱼类不喜欢活动与摄食,且饲料生物也缺乏;同时水温急剧升降,不仅会对鱼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更会导
目前虽已进入春季,但是气温仍然较低,当水温在5℃~14℃时,大多数鱼体神经激素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鱼类不喜欢活动与摄食,且饲料生物也缺乏;同时水温急剧升降,不仅会对鱼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更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