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的繁殖技术
Posted 胭脂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胭脂鱼的繁殖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us)俗称大烧鳊、黄排。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我国出产的胭脂鱼只有1属1种;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福建的闽江也有分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平时喜欢栖息在江河的中下层,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肉鲜美等优点,幼鱼时具有观赏价值,在国际观赏鱼市场上十分畅销。在长江上游地区是一种主要的经济鱼类。捕获的最大个体重达10千克。
现在,胭脂鱼已被人工驯化,在池塘中饲养。胭脂鱼在每年3~4月产卵繁殖,5龄鱼开始性成熟,但不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人工养殖胭脂鱼所需鱼苗可通过人工繁殖获得。捕获天然成熟的亲鱼,在人工产卵池中暂养,注射催产激素或鲤鱼脑垂体,能诱导胭脂鱼排卵。并采取人工授精,让卵子充分受精,再把受精卵放入环道中孵化。
胭脂鱼胚胎发育时间比“四大家鱼”稍长,在水温20℃时,受精卵6天就出鱼苗。水温高些,孵化时间更短。刚孵出的鱼苗体长约0.7厘米,经暂养1周后,体长可达1.3厘米,便可分塘饲养。胭脂鱼幼鱼摄食绿藻、硅藻、裸藻、蓝藻等藻类和原生动物、水生寡毛类、枝角类、桡足类等、也食面粉等精饲料。暂养期间,可投喂煮熟的蛋黄。进行成鱼养殖前,最好经过苗种培育阶段,把细小的幼鱼培育成体长5~10厘米的鱼种,可提高成活率。苗种培育方法与“四大家鱼”相同,先把鱼种培育塘清塘消毒,灌水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再放鱼种。鱼种放养密度每667平方米为1万~2万尾。
胭脂鱼属底栖鱼类,以底栖的小动物和底质中的有机碎屑为食,最适宜在池塘中混养。村边肥水塘中,水生昆虫的幼体比较多,每667平方米可混养胭脂鱼种100~200尾。较瘦的池塘,也可混养50~100尾。如果塘中其他底栖鱼类(鲤鱼、鲫鱼等)较少,还可增加放养量。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养殖鱼类产量,又能多收几十千克胭脂鱼。胭脂鱼还可以在鱼种塘和养鳗池中混养。如果饲料充分,有人工配合饲料投喂,还可考虑主养。饲养胭脂鱼的池塘,水质要求清、爽、肥。这样的池塘饲料较多,溶氧量充足,鱼极少浮头生病,成活率高,生长较快,产量也高。若管理得当,当年繁殖的幼鱼能长到0.5千克;一般2龄鱼体长34~41厘米,体重1~1.5千克;3龄鱼体长50~70厘米,体重4~6.5千克。
相关参考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
胭脂鱼俗称火烧鳊、黄排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足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体形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形体别致,色彩斑斓,背鳍高
胭脂鱼俗称火烧鳊、黄排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足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体形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形体别致,色彩斑斓,背鳍高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
(一)技术简介及特点美国大口胭脂鱼[I0ti0busCyprinellus(Valenciennes)]是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成熟早、耗氧量低、杂食性、易
(一)技术简介及特点美国大口胭脂鱼[I0ti0busCyprinellus(Valenciennes)]是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成熟早、耗氧量低、杂食性、易
美国大口胭脂鱼又名巨口牛脂鲤,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是从美国引进的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此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易饲养、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值得推广和饲养的名特优品种。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美国大口胭脂鱼又名巨口牛脂鲤,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是从美国引进的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此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易饲养、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值得推广和饲养的名特优品种。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