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鱼的布娄克虫病

Posted

篇首语: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狮子鱼的布娄克虫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原:该虫为石斑瓣体虫属管咀、斜管科,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虫体的前部及背部前缘有纤毛,在大核后方有1个犹如发朵的瓣状体,此虫为分裂法繁殖。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热天,主要危害20一50mm的鱼苗。水温25℃以上。在高密度流水养殖及网箱养鱼更为多见,发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症状:其主要寄生在鱼苗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粘有许多污物,休表也时有寄生形成不规则的白斑,胸鳍从体测垂直伸开,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可用显微镜镜险判断。

  防治方法:

  1、用淡水+20ppm呋喃唑酮浸泡鱼2-5分钟。

  2、用海水+200ppm福尔马林在增氧条件下浸浴鱼20分钟。

  3、用海水+2ppm硫酸铜浸浴10-20分钟(小鱼小心使用)。

相关参考

炮弹鱼的布娄克虫病

病原:该虫为石斑瓣体虫属管咀、斜管科,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虫体的前部及背部前缘有纤毛,在大核后方有1

炮弹鱼的布娄克虫病

病原:该虫为石斑瓣体虫属管咀、斜管科,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虫体的前部及背部前缘有纤毛,在大核后方有1

狮子鱼的繁殖地点

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也有上层鱼,如游狮子鱼属,以及深水鱼,如副狮子鱼属和深水狮子鱼属它们的吸盘退化,形成丝状腹鳍。冬季产卵,卵常产在

狮子鱼的繁殖地点

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也有上层鱼,如游狮子鱼属,以及深水鱼,如副狮子鱼属和深水狮子鱼属它们的吸盘退化,形成丝状腹鳍。冬季产卵,卵常产在

狮子鱼的原虫性病害

病原:咸水小瓜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形,类似多子小瓜虫,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纤毛,一般有四个念珠伏大核。 流行情况:成水小瓜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等处,每

狮子鱼的原虫性病害

病原:咸水小瓜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形,类似多子小瓜虫,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纤毛,一般有四个念珠伏大核。 流行情况:成水小瓜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等处,每

狮子鱼肤霉病的防治方法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

狮子鱼肤霉病的防治方法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

春季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斜管虫病。  1、症状:由鲤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所致,由于受寄生虫的刺激,鱼皮肤和鳃表面呈苍白色或形成一层浅蓝色的薄膜。严重时病鱼群集水面,游动无力,鱼体消瘦发黑,有的头、鳃及遍身都粘满泥物,

春季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斜管虫病。  1、症状:由鲤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所致,由于受寄生虫的刺激,鱼皮肤和鳃表面呈苍白色或形成一层浅蓝色的薄膜。严重时病鱼群集水面,游动无力,鱼体消瘦发黑,有的头、鳃及遍身都粘满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