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苗种培育阶段气泡病的危害与防治

Posted 气泡

篇首语: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鲟鱼苗种培育阶段气泡病的危害与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气泡病症状

  1.游动:仔鱼旋转游动,侧卧间歇片刻后又重复旋转游动,持续一段时间后随着体能大量消耗,旋转游动频率降低,渐渐浮游于水面,如果症状加剧,会出现仔鱼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现象。在此阶段,仔鱼往往下潜困难,游动行为难以自身控制,直接导致仔鱼摄食困难。

  2.鳔鳔充气胀大。原本稍厚的鳔壁被气体充胀得异常透明。由于鳔异常充气膨胀,严重地挤压各内脏器官,导致器官变形,甚至萎缩。

  3.胃肠:受鳔严重挤压的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充气、膨胀。胃肠充气、膨胀,除挤压其他内脏器官外,因其本身内存气体,造成胃肠气栓。胃内气泡体积较大,数量较少;肠内气泡体积较小,数量很多。

  4.鳃:由于仔鱼鳃盖发育尚不完善,并不能将整个鳃部覆盖,这样伴随着气泡病发生,早期会出现裸露部分的鳃丝末端膨大、弯曲。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重,鳃丝末端毛细血管因循环障碍,表现出鳃丝颜色加深、粘液异常增多、粘附脏物等症状,更为严重者会出现一些其他烂鳃症状。

  5.肛门:胃肠及消化腺严重被挤压,形成胃肠气栓,导致仔鱼肛门红肿、外突等症状。

  6.其他如眼睛突出、鳍基充血、腹部肌肉充血等症状。

  二、气泡病危害

  1.开口仔鱼开口仔鱼前期主要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同时以卵黄囊上的毛细血管网行使呼吸功能,此期间仔鱼处于垂直游泳阶段。而气泡病会对卵黄囊上娇嫩的毛细血管网造成损伤,导致呼吸效率降低,对仔鱼垂直游动造成沉重负担,甚至难以下潜。仔鱼由于气泡病影响,推迟开口时间,开口滞后导致仔鱼长时间饥饿,对以后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2.转口仔鱼转口阶段的仔鱼完全转入底栖生活,以外界饵料作为营养来源,游动速度加快,对氧气需求量增加,以鳃为呼吸器官,但鳃尚不完善。气泡病对转口仔鱼的直接影响是摄食困难。长时间努力克服气泡阻力进行摄食造成过量能量消耗,直接表现为:鱼体严重消瘦,对氧气需求量增加,鳃呼吸频率加快。在此敏感时期,若发生水质变坏、水温突变、缺氧等情况,往往会造成此阶段仔鱼大批死亡。

  3.鲟鱼幼鱼鲟鱼幼鱼从身体形态、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开口仔鱼、转口仔鱼相比各方面发育比较完备,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仍较差。

  一旦发生气泡病虽不会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但在后期养殖过程中会对鲟鱼生长率、饵料系数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伴随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出现死鱼现象。

  三、发病原因

  1.仔鱼运输:仔鱼尼龙袋充氧运输过程中,充入氧气压力超过仔鱼本身缓冲能力,导致鱼体渗透压失调,气体由卵黄囊毛细血管、鳃丝毛细血管渗透进入鱼体。随着充入氧气量和氧气压力不同,所表现出气泡病症状、病情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2.仔鱼放养:仔鱼运输到目的地后,在放养到养殖水体过程中,由于水温变化、压力突然降低,使仔鱼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与适应,逐步表现出气泡病症状。

  3.养殖用水:鲟鱼苗种培育大多集中在春节前后至夏季这一阶段。春节前后,鲟鱼苗种培育用水通常采用锅炉加热来提升水温,此时会因一些因素影响,导致水温急剧变化诱发气泡病;夏季通常采用引入河水进行苗种培育,由于河水中水草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强,河水中气体有时会处于过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从而引发气泡病。

  4.气石充气:有些养殖户为了防止转口仔鱼缺氧,采用人工充气的办法补充氧气。但仔鱼很容易将气泡误吞,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食盐浸浴:若发生气泡病可用0.5%~1.0%食盐水浸浴,可以逐步缓解病情,调节渗透压,使鱼体鳔、胃肠、鳃、鳍处气泡逐步逸出,最终消除症状。但是盐度过大,不但会加重病情,使鱼体鳔、胃肠、鳃、鳍处气泡急剧增多,严重时会导致鱼体死亡。

  2.适量充气:在鲟鱼仔鱼尼龙袋充氧运输过程中,氧气充入量要适宜,要比其他鱼类仔鱼要少一些。同时根据水温状况、运输距离长短灵活掌握,以鱼体不缺氧为宜。

  3.同温缓压:仔鱼运到养殖场后,不要急于将尼龙袋打开。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运输水温与养殖水温的温差大时,必须进行同温缓苗;同时缓慢降低尼龙袋气体压力,尽量使鱼体渗透压有一个调节过程,逐步适应,避免气泡病的发生。

  4.水温稳定仔、幼鱼养殖过程中尽量保持水温稳定,根据实际养殖水温、水量、水质等情况来确定养殖规模与养殖量。

  5.网罩隔离:若采用人工充气的办法补充氧气,应在气石外罩一网罩,避免仔、幼鱼吞食小气泡。

  五、小结与体会

  1.在使用食盐水防治气泡病的过程中,浓度严格控制在0.5%~1.0%范围内,不能随意加大。同时盐度升高、降低过程要缓慢进行,不能突升、突降,要密切注意温差变化幅度不能太大。

  2.在气泡病防治过程中存在一些诊断、防治不当的情况。有时容易把气泡病引起的鳃丝异常、肛门红肿及外突症状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误用一些消毒剂、抗菌药致使病情恶化。

  3.仔、幼鱼养殖过程中若发生气泡病,鱼体一时难以下潜造成摄食困难,此时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减小流速,帮助鱼体克服下潜困难,使其尽可能吃到饵料,以快速增强体质,恢复健康。

相关参考

鲟鱼气泡病的防治方法

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在10毫升/升以上),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小气泡又汇集成大气泡,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严

鲟鱼气泡病的防治方法

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在10毫升/升以上),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小气泡又汇集成大气泡,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严

鱼类气泡病的防治

鱼类气泡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发病率高达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应重视该病预防。  发病原因  (1)渔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

鱼类气泡病的防治

鱼类气泡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发病率高达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应重视该病预防。  发病原因  (1)渔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

鲟鱼养殖之出血病防治技术

1、病症与病因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鲟鱼养殖之出血病防治技术

1、病症与病因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防治鱼类气泡病

鱼类气泡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发病率高达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应重视该病预防。  发病原因  (1)渔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

防治鱼类气泡病

鱼类气泡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发病率高达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应重视该病预防。  发病原因  (1)渔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

气泡病的诊断和防治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成鱼很少见。一、发病特征与诊断1、是鱼池中施了过多的未发酵腐熟的肥料。因为未发酵的肥料在池底积压多了,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许多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小气泡,徐徐冒出水面,鱼苗误

气泡病的诊断和防治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成鱼很少见。一、发病特征与诊断1、是鱼池中施了过多的未发酵腐熟的肥料。因为未发酵的肥料在池底积压多了,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许多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小气泡,徐徐冒出水面,鱼苗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