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白毛病)防治方法
Posted 菌丝
篇首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水霉病(白毛病)防治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真菌性疾病,表现症状在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此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由于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不同种类略有不同,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生长繁殖。同时目前对真菌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要做好预防及早期治疗。
预防措施: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①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消毒。
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③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须每千克鱼体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U。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
①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②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聚草、金鱼藻等做的鱼巢)。
③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④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⑤鱼巢上黏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后在进一步危机健康的鱼卵。
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疗效。
1、外用药
①全池洒遍食盐及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使池水成8mg/L的浓度。
②全池洒遍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3mg/L浓度,隔两天再泼1次。
③白仔鳗在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26℃,多数可自愈。
2、内服抗细菌的药(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相关参考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
鱼类越冬期是冬季鱼病流行的季节,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水霉病等疾病在低温下易发生。现谈谈冬季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技术。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早春晚冬水温10-15℃最为流行,发病
鱼类越冬期是冬季鱼病流行的季节,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水霉病等疾病在低温下易发生。现谈谈冬季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技术。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早春晚冬水温10-15℃最为流行,发病
随着气温的降低,秋冬季节的到来,水温也不断降低。此时正是养鱼捕大留小的季节,也是水霉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在拉网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如果鱼体受机械损伤,病原菌会乘虚而入引发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病
随着气温的降低,秋冬季节的到来,水温也不断降低。此时正是养鱼捕大留小的季节,也是水霉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在拉网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如果鱼体受机械损伤,病原菌会乘虚而入引发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属鱼类真菌病之一,水霉菌一般在水温5—26℃可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水温13—18℃。冬季和早春季节因水温降低(鱼类抵抗力下降)以及因拉网、清塘及运输等原因造成鱼体组织损伤,极易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属鱼类真菌病之一,水霉菌一般在水温5—26℃可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水温13—18℃。冬季和早春季节因水温降低(鱼类抵抗力下降)以及因拉网、清塘及运输等原因造成鱼体组织损伤,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