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的症状及防治

Posted 菌丝

篇首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水霉病的症状及防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此类霉菌,可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参考一下防治方法:

(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2) 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消毒。

(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可用磺胺药物软膏、1%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等涂抹鱼体。注意涂抹时鱼体的头部应稍高于尾部;严重时可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公斤鱼5-10万单位。

(4)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洗20分钟,均有防病作用。

(5)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5千克菖蒲汁,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全池泼洒。

(6)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各4/10000的溶液全池遍洒。

相关参考

水霉症状及防治技术

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

水霉症状及防治技术

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

鱼类越冬池的水霉症状及防治技术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

鱼类越冬池的水霉症状及防治技术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

淡水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病原:水霉菌。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入侵时,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见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散,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似灰白色棉毛,所以又称白毛病。有的水霉外生菌丝平堆、色灰,犹如旧棉絮覆盖在体表

淡水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病原:水霉菌。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入侵时,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见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散,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似灰白色棉毛,所以又称白毛病。有的水霉外生菌丝平堆、色灰,犹如旧棉絮覆盖在体表

春季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

春季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

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技术

水霉病的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至各种年龄的鱼都可以感染。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是为流行。水温18度左右最适宜本菌生长繁殖。症状: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

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技术

水霉病的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至各种年龄的鱼都可以感染。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是为流行。水温18度左右最适宜本菌生长繁殖。症状: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