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Posted 鱼类

篇首语:先学爬,然后学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鱼病是渔业生产的大敌,也是养鱼成败的关键。鱼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一、彻底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厘米即可。也有养殖户将鱼塘水排干后,保持有10厘米厚淤泥,再种上黑麦草、蚕豆、油菜及蔬菜等,实行种养有机结合,用农作物根系来通气,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起到改良土壤、破坏水生病菌生活环境的效果,能显着减少鱼病的发生。同时,一般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3~4千克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於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千克或漂白粉10~12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容易忽视。

二、创优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米以上。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40~50厘米。

三、注意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种苗上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合理投施饵肥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饵料要求质量高。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以主,每4~6天施肥一次。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千克;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千克或硫铵1.5千克,加过磷酸钙1~1.5千克。

五、加强水质调控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人为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使之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改善环境,加速物质循环。活性沸石也是一种很好的池塘环境改良剂,对池塘中氨氮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毒性,还能为浮游植物提供碳元素和生长所需的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二是定期换水。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时,或鱼类患病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三是及时增氧。增氧机的搅水作用要超过增氧作用,晴天中午以后应该开动增氧机,使池塘上下水层形成对流,上层溶氧较高的水和下层溶氧较低的水混合,增加底层溶氧量,减少上层过饱及溶氧向空气中的逸散,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使养殖鱼类后半夜不至于缺氧。底层溶氧增加,还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使鱼类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

六、强化养殖管理

在对鱼类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鱼类受伤,因为受伤的个体最容易感染细菌。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检查1~2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量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强管理,日夜巡塘,调节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塘内的死鱼、病鱼要及早捞起,远离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响水质。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还要防止水质变坏,在鱼类浮头或发病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七、注重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也是严防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鱼类在进池前,最好先用适当的药物将体表携带的病原杀灭再放养。在多病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药物防治时最好使用内服药,而外用药尤其是全池泼洒用药更应谨慎行事。因为全池泼洒消毒时,杀来病原的同时也会杀死水体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破坏水环境的微生态平衡,随后会使水环境恶化,有害菌滋生,反而会使鱼类发病。另外,对一些经常发生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可做成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送入鱼体,以达到人工免疫的作用。

八、优化养殖环境

要在池塘四周建设好防护设施,防止人畜进行养殖区活动。在严寒时,还要在池塘上风处即池塘的北面、东北面、西北面的塘岸上用竹子或树木搭起防风棚,要求防风棚高度达到4米左右,在池塘北岸连成一片,棚中夹上稻草或尼龙布等挡风物料,阻挡从北面、东北、西北方向吹来的寒风。另外,要经常清除池塘四周杂物杂草,搞好池塘防汛设施建设,杜绝池外污水直接排入池塘。池塘周围注意安静,减少人畜活动,以免使鱼类产生应激反应,诱发病害。尽量避免在池周栽高大的树木或建设高大的建筑物,为鱼类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关参考

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综合措施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养殖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鱼病的发

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综合措施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养殖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鱼病的发

养鱼户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综合措施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养殖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鱼病的发

养鱼户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综合措施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养殖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鱼病的发

甲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及监控方法

甲鱼养殖从粗放性放养发展至现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使鳖的生产速度增快,产量更高,但同时也使甲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这是阻碍甲鱼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在甲鱼的养殖过程中,首要是要做好病害的防治与监控工

甲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及监控方法

甲鱼养殖从粗放性放养发展至现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使鳖的生产速度增快,产量更高,但同时也使甲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这是阻碍甲鱼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在甲鱼的养殖过程中,首要是要做好病害的防治与监控工

鳝鱼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鳝鱼发病后,一般没有食欲,在养殖水体中泼洒药物,实质上只是挽救养殖群体中没有发病或病情较轻的鳝鱼。因此,要减少疾病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从养殖源头抓起,才能达到的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一、鱼塘要求进

鳝鱼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鳝鱼发病后,一般没有食欲,在养殖水体中泼洒药物,实质上只是挽救养殖群体中没有发病或病情较轻的鳝鱼。因此,要减少疾病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从养殖源头抓起,才能达到的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一、鱼塘要求进

池塘养殖克氏螯虾过程中的疾病预防与诊治

克氏螯虾抗病力较强,在自然水域中不易得病,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单产也在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管理不当极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其病害有日益蔓延之势,尤其是病毒性疾病,至今仍不能有效治疗。对待虾病应立

池塘养殖克氏螯虾过程中的疾病预防与诊治

克氏螯虾抗病力较强,在自然水域中不易得病,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单产也在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管理不当极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其病害有日益蔓延之势,尤其是病毒性疾病,至今仍不能有效治疗。对待虾病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