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Posted 鱼类

篇首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瓜虫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摄食,加之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其死亡率达到60%-70%,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国内各养殖重点区域都有此病发生。其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此病更为严重。此虫对所有的饲养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寄生,但以对当年的鱼种危害最为严重。适宜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为15℃-25℃。当水温低于10℃和高于28℃以上时,此虫发育迟缓或停止,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体胞囊。(2)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减少此兵发生概率。

治疗方法:(1)小瓜敌杀0.4ppm全池均匀泼洒,连续泼洒2天。(2)用冰乙酸200-250克/立方水浸泡病鱼15分钟,可杀灭鱼体上的小瓜虫,(3)用硫酸镁1.5%和食盐3.5%的混合液浸洗病鱼5分钟,可将鱼体上小瓜虫杀死,(4)用20-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相关参考

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寄生在鱼体引起的鱼病。小瓜虫病流行于初冬和春末,水温15—25℃时。是金鱼养殖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鱼病,此病在小面积鱼池和小族箱养殖时常常会恶性发作,能导致鱼类大批

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寄生在鱼体引起的鱼病。小瓜虫病流行于初冬和春末,水温15—25℃时。是金鱼养殖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鱼病,此病在小面积鱼池和小族箱养殖时常常会恶性发作,能导致鱼类大批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  症状:各种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可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剥取宿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  症状:各种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可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剥取宿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

鱼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的辨别与防治

鱼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打粉病又叫白衣病。这两种病临床症状相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在水温25℃左右流行,不易区别,常贻误治疗时机。病原体不一样小瓜虫病病原是小瓜虫,生活周期分为营

鱼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的辨别与防治

鱼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打粉病又叫白衣病。这两种病临床症状相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在水温25℃左右流行,不易区别,常贻误治疗时机。病原体不一样小瓜虫病病原是小瓜虫,生活周期分为营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

初春鱼小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