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泥螺死亡的三因素
Posted 滩涂
篇首语:记忆的坐标有多么清晰,前进的脚步就有多么坚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导致泥螺死亡的三因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体富营养化
局部水体、滩面富营养化及赤潮的频繁出现,使大片滩涂养殖贝类出现死亡。死贝再次污染滩面,继发性病原细菌大量发生、传播疾病,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滩涂养殖条件更加恶劣,引起更大面积的死亡现象。
苗种质量差
苗种放养后出现死亡或存活率低,往往都发生于苗种购自外地的野生苗。泥螺放苗季节一般在早春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间,因泥螺苗小,在气温低、阴雨天气,野生苗种一般不会爬出滩面,采捕野生苗的商贩就采用一些药物喷洒滩涂表面。使幼泥螺不堪忍受而纷纷爬出滩面,这样,方便了苗种采捕,但这些泥螺苗虽暂不会死亡,其活力、体质已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不易钻潜、极易被潮水冲走或出现死亡,且生长缓慢。
极个别的卖主,将刮来的泥螺苗用淡水浸泡,以求种苗吸水后增重而增加收益。泡淡水后的苗种,表面上看起来光滑、干净、杂质淤泥少、个体大,但经淡水泡后的幼泥螺活力极差,一周内就很容易死亡,钻潜滩涂后则不易再爬出来,死亡后导致涂面变黑、变臭,往往造成这片涂面的继发性病害发生,使随后几批放养的苗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苗种的运输方法、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也是导致泥螺苗种活力下降、质量变差的原因。
用药量过大
用药量过大是造成养殖泥螺死亡的直接原因。虽已明令禁止在滩涂上使用三唑磷,但个别地方仍在继续使用,且使用浓度日益增高。据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5ppm三唑磷使成体泥螺出现麻痹、足部异形、爬行能力差、足的吸附力弱等症状,而在养殖场地,喷洒三唑磷远远不止这个浓度。
片面、盲目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泥螺死亡的原因。在养殖后期表现更为突出。随着泥螺生长,摄食量增加,滩涂上油泥日益减少。因为食物缺乏,部分泥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至起捕季节,有些个体仍很小,体重相差一倍以上。而采捕季节的死亡泥螺往往是小个体泥螺,这与饵料缺乏、营养差、体质弱有一定关系。
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超过了海区滩涂的自净能力,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几年前泥螺养殖根本无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发生,且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泥螺养殖连续3年~4年后,则极易出现死亡。目前的泥螺养殖,放苗前清涂、翻耕不彻底,长期养殖势必导致底质老化,使泥螺体质变差、抗病能力减弱、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变差,而易出现死亡。
相关参考
就现在而言,白癜风是一种很常见皮肤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白癜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对于白癜风致病因素的了解很有必要,那么导致白癜风的诱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饮食不合理有些研究
就现在而言,白癜风是一种很常见皮肤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白癜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对于白癜风致病因素的了解很有必要,那么导致白癜风的诱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饮食不合理有些研究
细菌感染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引起。危害最大的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败血症),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
细菌感染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引起。危害最大的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败血症),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
1.裂缝中的血栓不段增长,突入管腔,最终使管腔接近或完全闭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2.血栓突入管腔,严重阻塞血流,单独或与其血管收缩因素一起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塞,其后血栓机化使冠状动脉
1.裂缝中的血栓不段增长,突入管腔,最终使管腔接近或完全闭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2.血栓突入管腔,严重阻塞血流,单独或与其血管收缩因素一起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塞,其后血栓机化使冠状动脉
赤潮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主要原因是_____。A、因海水温度太高而死亡B、因过度缺氧而死亡C、因缺乏营养物质而死亡D、因船舶漏油污染而死亡答案:B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
联合国发表的“世界资源:1998-1999”的报告指出,环境因素是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报告是因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发展署和世界银行共同编写的。报告称,在世界贫穷地区,与环
联合国发表的“世界资源:1998-1999”的报告指出,环境因素是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报告是因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发展署和世界银行共同编写的。报告称,在世界贫穷地区,与环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自身免疫学说、黑色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遗传因素、微量元素变化及精神因素、微循环障碍、饮食、情绪、烟酒、药物刺激、机械性刺激、手术、外伤等。除此之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