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Posted 远视
篇首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睫状肌处于非调节状态时,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后形成焦点的眼,称为远视眼。引起远视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轴性远视:是远视眼中最常见的,即眼的前后轴比正视眼为短,也是屈光异常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在初生时人的眼轴平均约为17.3mm,处于+2.50~+3.00D的远视状态,可以说婴儿的远视眼是生理性的。随着发育,眼轴也慢慢增长,但在5岁还有90%的孩子处于远视状态,16岁则减少到50%,但因度数较低,处于调节范围之内,一般不会感觉到。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则形成轴性远视眼。一般临床所见的远视,多在+6D以内,但也可见有高度数远视眼,有的甚至会高达+24D。
(2)曲率性远视:是由眼球屈光系统中任何屈光体的表面弯曲度较小所形成,多为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扁平晶状体、先天性平角膜等;也有由角膜外伤引起者。近年来,由于屈光性角膜手术的普及,因近视手术过矫引起的远视逐渐增多,应引起重视,但PRK术后早期因角膜上皮尚未完全修复,常会表现为阶段性的远视现象,应事先给病人解释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3)屈光率性远视:由于房水、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减少,玻璃体的屈光指数增高引起,这类原因比较少见,主要见于老年人及糖尿病人,有的晶体脱位也可导致远视。此外,眼球壁及眼内肿瘤、网膜水肿、眼眶的炎性肿块,甚至网膜剥离都可引起病理性的明显远视。
远视的临床表现为:儿童期高度远视能导致弱视、斜视,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度远视容易因视近不适而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被误认为调皮而忽略检查。青年期因需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故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要比近视、正视更容易发生眼疲劳,如写字、阅读、看电视等长时间视近时,就会觉得眼睑沉重、双眼干涩、眼球发酸、发胀、疼痛等,继而视物模糊、头昏、头胀、头痛等。中老年期因调节力已不足,表现“老花"提前,随着晶体的弹性逐渐丧失,最终看远也不清楚。
相关参考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现比较普遍的看法主要是眼球发育期视近过度和遗传因素引起。 大多数中、低度近视眼的发展与眼球发育阶段视近过度相关。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现比较普遍的看法主要是眼球发育期视近过度和遗传因素引起。 大多数中、低度近视眼的发展与眼球发育阶段视近过度相关。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
近视眼分类尚未有统一规定,现临床一般最常用的是按屈光度和屈光成分分类的。 按屈光度分:①轻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一般眼底无病理性改变。②中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
近视眼分类尚未有统一规定,现临床一般最常用的是按屈光度和屈光成分分类的。 按屈光度分:①轻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一般眼底无病理性改变。②中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
处在休息状态的眼使平行光在视网膜的后面形成焦点者,称为远视眼。这种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转移到视网膜上,故远
处在休息状态的眼使平行光在视网膜的后面形成焦点者,称为远视眼。这种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转移到视网膜上,故远
(1)注意环境因素:教室光线要明亮,桌面、黑板不要反光过强,左右两侧都应有窗户,不要太高、太小,以坐在教室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窗外为宜,并定期调换坐位;孩子在家的书桌应放在外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
(1)注意环境因素:教室光线要明亮,桌面、黑板不要反光过强,左右两侧都应有窗户,不要太高、太小,以坐在教室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窗外为宜,并定期调换坐位;孩子在家的书桌应放在外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
不一样。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主要表现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视物疲劳。远视自幼发生。老花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随着调节力下降,从40岁左右开始,无论有无近视或远视均会发生老花。表现为将阅读物放远些才
不一样。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主要表现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视物疲劳。远视自幼发生。老花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随着调节力下降,从40岁左右开始,无论有无近视或远视均会发生老花。表现为将阅读物放远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