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血的生成是如何认识的

Posted 脾胃

篇首语: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对血的生成是如何认识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对血的生成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血是在心气推动下循环于脉道之中以营养周身的红色液体,它内注五脏六腑,外滋四肢百骸,是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它的生成是以饮食为原料,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1)饮食是造血的原料 

  中医学早就有“人以水谷为本”的说法。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过胃肠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为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已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更直截了当地说:“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这些认识都阐明了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造血的原料,饮食的精微物质经过脏腑的作用化生为血。 

  (2)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题名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借用五行理论,以心、脾、肺、肾、肝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在血生成上的内在联系。如“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饮食入胃,是经过五脏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 

  ①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心包括解剖学上的心脏,如“心主身之血脉”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与造血有关主要为前者。“心生血”的过程,唐容川已有解释:“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其精微物质,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变成血液。 

  ②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 

  《内经》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肺参与造血活动,而且肺所朝的百脉为造血提供了场所。 

  ③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这里的气主要指水谷之气,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指的是脾胃,两者功能失调,可以影响造血。可见,脾胃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出现血虚之证。 

  ④肾在血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肾主骨,藏精生髓,与血的生成非常密切。《内经》载有“肾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明代《类经》指出:“精髓同类”。中医自古即认为精血同源,精与血可互相转化。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说明血可化为精。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说明精可化为血。所以,明代张景岳《类经》指出:“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总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脏,主藏精生髓,精髓同源。所以肾脏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也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血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这些记载,说明了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 

  ⑤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藏血在血生成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内经》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意思是说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气血。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中医认为,“肝者……以生气血”,说明肝与造血有关。因为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 

  根据以上认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都可影响造血。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五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和脾,肾和脾在造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参考

中医对血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血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认为,血液与人体五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体表现在血的生成、运行、贮藏、统摄等各个方面。   (1)血与心   血液具有营养作用,脉是血行的隧道,心脏则是血

中医对血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血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认为,血液与人体五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体表现在血的生成、运行、贮藏、统摄等各个方面。   (1)血与心   血液具有营养作用,脉是血行的隧道,心脏则是血

中医对血与精神活动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血与精神活动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营血的盛衰消长与精神的旺盛、意识的灵敏有密切关系。《内经》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以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

中医对血与精神活动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血与精神活动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营血的盛衰消长与精神的旺盛、意识的灵敏有密切关系。《内经》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以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

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认为,气与血构成了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认为,气与血构成了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与失眠的

(1)睡眠的昼夜节律与肝的关系:睡眠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中医认为生物节律性的调控,是通过肝藏血来完成的。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根据生理情况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论》谓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与失眠的

(1)睡眠的昼夜节律与肝的关系:睡眠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中医认为生物节律性的调控,是通过肝藏血来完成的。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根据生理情况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论》谓

气血辨证

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即以气、血的病证为纲,分别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其中,气的病症多指机能性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症,由于血的生成不足和血的运行失

中医是怎样认识尖锐湿疣的

中医是怎样认识尖锐湿疣的?   依据中医理论,尖锐湿疣主要是由于湿热蕴毒引起。中医不但认识到尖锐湿疣的传染性,而且特别认识到尖锐湿疣患者的体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才发生疾病。   (1)湿热之体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