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如何
Posted 胃炎
篇首语: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自我,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微嗜氧、触酶阳性、具有尿毒酶活性的革兰氏阴性螺旋菌,其生存主要依附于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上,少见于贲门粘膜上。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Narren和Mars-hall首先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此后,人们就着手对HP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现已有大量证据支持HP为慢性胃炎的病原菌:
(1)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50%~80%),而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HP(0~6%),慢性活动性胃炎者更高(达90%以上)。
(2)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中抗HP抗体明显升高,并可在其胃液中检出抗HP免疫球蛋白。
(3)胃粘膜上HP的数量与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成正比,HP的感染的量与胃炎严重程度、活动性和胃上皮损伤及其程度呈明显正相关,HP粘附较多的部位,上皮细胞变性,细胞内粘蛋白颗粒耗尽,胞质减少,核质比例增大。
(4)抗HP治疗,HP清除后胃粘膜组织的炎症明显改善,而感染复发者炎症又出现。
(5)志愿者口服HP悬液引起胃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6)制备HP胃炎动物模型成功,HP人工感染(Gnotobiotic乳猪、Rhesus猴)获得成功,HP能在胃内定居,并可引起慢性胃炎。
(7)自身免疫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及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HP的检出率很低,提示HP并不是胃炎的继发感染。
综上所述,HP可能为胃炎的一种病原菌,至少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HP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HP直接侵袭胃粘膜宿主细胞并诱发局部组织损伤;②HP可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毒酶及其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等,均可损伤胃粘膜,诱发炎性病变;③HP促使胃泌素分泌增加,导致高胃酸状态,从而使胃粘膜受损;④HP感染还可通过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相关参考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并提出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以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竞相开展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HP感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并提出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以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竞相开展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HP感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寄居于人胃粘膜上皮的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这种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寄居于人胃粘膜上皮的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这种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
诊断HP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 细菌培
诊断HP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 细菌培
(1)单一药物治疗 铋盐:常用的有胶态次枸橼酸铋(CBS)、次水杨酸铋(BSS)。单用CBS时HP的清除率为40%~96%,而根除率仅为20%左右。 羟氨苄青霉素:单用羟氨苄青霉素HP的清除率为6
(1)单一药物治疗 铋盐:常用的有胶态次枸橼酸铋(CBS)、次水杨酸铋(BSS)。单用CBS时HP的清除率为40%~96%,而根除率仅为20%左右。 羟氨苄青霉素:单用羟氨苄青霉素HP的清除率为6
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有下列几种: (1)铋剂:常用的有胶态次枸橼酸铋,和次水杨酸铋。在体外铋剂能抑制HP生长;服用单次剂量的铋剂,胃粘液层的铋即可达到足以杀菌的浓度。电镜观察发现,应用铋剂60~
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有下列几种: (1)铋剂:常用的有胶态次枸橼酸铋,和次水杨酸铋。在体外铋剂能抑制HP生长;服用单次剂量的铋剂,胃粘液层的铋即可达到足以杀菌的浓度。电镜观察发现,应用铋剂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