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Posted 血小板
篇首语: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简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用机制分类: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药物,代表药物阿斯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小板AA衍变为血栓素A2。2.增高血小板内环腺苷酸含量的药物,代表药物潘生丁。抗血小板功能机制主要的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和腺苷脱氢酶,使环腺苷酸及腺苷浓度升高,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3.抑制血小板膜特异激动剂和受体的药物,代表药物抵克力得。抑制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受体与钙离子依赖性纤维蛋白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之间纤维蛋白原桥的形成。另一代表药物是ⅡB/ⅢA受体拮抗剂。4.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其它药物,右旋糖苷等。
相关参考
第2代抗抑郁药即为新型抗抑郁药,按照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能系统的作用分类如下: 1.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2.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摄取双重抑制剂(SN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又称抗代谢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羟基脲、阿糖胞苷等。 2.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①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硝卡芥;②抗生素类:如博莱
近年来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创伤后局部组织和血细胞可产生并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主要有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PGE1、PGE2)、白三烯(LTC4、LTB4、LTD4、LTE4)、血小板活化因子(PA
抗甲状腺药物作用机制为:①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活性碘的形成;②抑制酪氨酸碘化;③抑制二碘酪氨酸及单碘酪氨酸耦联形成T3和T4;④免疫抑制作用,使血循环中甲状腺刺激性抗体下降。⑤PTU尚可抑制T4
抗甲状腺药物作用机制为:①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活性碘的形成;②抑制酪氨酸碘化;③抑制二碘酪氨酸及单碘酪氨酸耦联形成T3和T4;④免疫抑制作用,使血循环中甲状腺刺激性抗体下降。⑤PTU尚可抑制T4
咪唑安定为亲脂性物质,微溶于水,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唯一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其药效强度约为安定的2倍。此药无镇痛作用,但可增强其他麻醉药、麻醉性镇
1.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主要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PL),PL再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从而使血栓溶解。 2.抗血小板药物
国际药理学联合会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将钙拮抗剂分为3类。 Ⅰ类:为选择性作用于L型钙信道的药物。按其结合点又分为3个亚类:Ⅰa类,即二氢吡啶类,包括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Ⅰb类,即地
近年来,局麻药对心脏的毒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对其产生机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可能的机制是: 1.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静注局麻药后迅速进人心肌和冠状动脉。 2.抑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主要是N
醋氯芬酸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NSAIDs可增强抗凝血药的活性,增加使用抗凝血药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因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损害胃肠道黏膜。故应避免与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嗪氯匹定、